Stem Cells Dev:军事医科院等单位首次发现太空微重力有利于iPSC分化为心肌细胞
2019年3月7日讯 /生物谷BIOON /——研究人员使用实时成像技术发现在航行环境下生长的小鼠的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Cs)分化成为心肌细胞的速度比生长在地球重力环境条件下的相同细胞的速度更快。微重力条件下ipsCs分化形成心肌细胞的能力更强,可以维持10天,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Stem Cells and Development》上,题为“Real Microgravity Promote
中国科技与经济融合论坛“分子设计育种发展与未来”会议举行
“我们买一双鞋子、一件衣服,这之中可能没有太明显的科技含量。但分子设计育种中涉及到的品种基因、相关机制和产生时间的研究都很复杂,育种改良周期也很长。”日前在京召开的中国科技与经济融合论坛“分子设计育种发展与未来”会议上,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所所长韩斌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育种工作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传统育种工作如今更需要与应用基础研究相结合。“性状都是
研究开拓改善水稻营养品质育种新路径
人类70%的粮食来自禾本科作物的胚乳。禾本科作物胚乳由糊粉层和淀粉胚乳两部分组成,淀粉胚乳主要成分为淀粉类碳水化合物,而其外部的糊粉层则富含蛋白质、脂肪酸、维生素、膳食纤维和微量元素。尽管糊粉层和淀粉胚乳的发育起源相同,但分化命运和营养物质积累迥异。因此关于糊粉层和淀粉胚乳的发育起源的研究不仅能够回答植物发育学领域的前沿问题,又可为禾本科作物营养改良和品质提高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中国科
北林分子育种团队在新型非编码RNA转录调控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国际植物学TOP期刊《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IF: 7.443, 植物学一区)发表北京林业大学林木分子育种创新团队研究成果,题目是“Osmotic stress-responsive promoter upstream transcripts (PROMPTs) act as carriers of MYB transcription factors to
依托“七大农作物育种”专项实施,推进基因编辑技术发展和应用
传统常规育种技术为我国粮食增产和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科技进步,常规育种在选育品质、抗病虫和抗逆、养分高效利用等性状时效率低、周期长的问题日益突出。以CRISPR/Cas9为代表的新一代基因编辑技术,能够对目标基因进行定点“编辑”,实现对特定DNA片段的敲除、插入、替换等,可颠覆传统农作物育种模式,实现精准化品种改良,有效保障农产品供给和国家粮食安全。针对基因编辑技术这个热点,“十三五”国家重
小麦醇溶蛋白染色体位点结构与功能研究以及育种应用价值分析获进展
醇溶蛋白及其同源物广泛存在于禾本科植物种子中,是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籽粒加工与营养品质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在六倍体普通小麦,醇溶蛋白基因以多拷贝方式存在于六个复杂的染色体位点(Gli-A1, B1, D1, A2, B2 & D2),其积累量一般占籽粒总蛋白含量的40-50%,对面筋、面团的功能以及各类终用途品质(如面包加工品质)的优劣有重要影响。传统遗传学研究表明醇溶蛋白可能在平衡面团
海尔空间站冰箱“启程”太空
2018年3月23日,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总设计师团队出席海尔生物医疗中国空间站食品冰箱研制方案评审会。经过评审论证,空间站食品冰箱研制方案获得一致通过,标志着海尔正式启动全球领先的新一代空间站食品冰箱研制工作。为海尔空间站战略项目,迈出关键性一步!空间站食品冰箱,将于2020年,入驻中国空间站。空间站食品冰箱是目前第一个,也是唯一进入空间站核心舱的低温存储设备。将为航天员提供长期空间站生活所需
建立基因编辑育种作物管理 加快产业化进程
“抓住当前我国农作物基因编辑技术的优势,建立基因编辑育种的法规、推动基因编辑新品种的审定与推广应用,对于促进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和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曹晓风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基因编辑育种本质上与化学或物理诱变育种等传统育种并无差异,但育种目标更精准、同时成本更低。”曹晓风认为,一个基因一个产业,高产
水稻半矮秆性状与抗倒伏育种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李来庚研究组与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杨远柱团队合作,发现了一个新的特异调控水稻茎秆基部节长度的基因,该基因在培育水稻半矮秆性状,提高抗倒伏能力,增加大面积水稻产量方面显示了重要的应用价值。倒伏是水稻高产稳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作物矮化育种为标志的“绿色革命”主要是利用赤霉素合成基因SD1的突变体,培育半矮秆性状,提
最新研究发现人体免疫系统在太空不知所措防御全开
北京时间 9 月 28 日消息,长期太空旅行可能对人体造成影响,这一点并不让人感到意外。但这种影响究竟在分子层面上的机制是如何的?这一点长期以来一直未能得到明确,为了弄清这个问题的答案,最近科学家开展了一项研究,对 18 名曾经在国际空间站上长期执行任务的俄罗斯宇航员血液样本中的蛋白质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长期的太空环境让人体的免疫系统在面临不熟悉威胁时“开启了所有可能的防御机制”,这导致了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