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Mol Cell:王晓东等揭示发现细胞程序性坏死的分子机制

哺乳动物细胞的程序性死亡除通过凋亡通路以外还可借由程序性坏死通路发生。细胞的程序性坏死由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家族以及Toll-like的受体家族启动,并通过和受体蛋白互作的两个蛋白激酶RIP1和RIP3传递死亡信号。王晓

2014-05-21

Cell Death Dis:蛋白质泛素化调控细胞凋亡研究取得进展

细胞凋亡是维持机体组织平衡的重要生物学过程,肿瘤细胞的抗凋亡现象是目前癌症治疗领域中的主要障碍。

2013-12-03

Genes & Development:细胞凋亡研究领域获新进展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施一公教授实验室在《Genes&Development》发表名为“Mechanistic insights into CED-4-mediated activation of CED-3”的学术论文。本文的第一作者黄渭蛟为生命学院的博士研究生。 细胞凋亡(程序性细胞死亡)与人的生长、发育、衰老以及死亡息息相关。

2013-10-19

发现细胞程序性坏死的分子机制

哺乳动物细胞的程序性死亡除通过凋亡通路以外还可借由程序性坏死通路发生。细胞的程序性坏死由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家族以及Toll-like的受体家族启动,并通过和受体蛋白互作的两个蛋白激酶RIP1和RIP3传递死亡信号。

2014-04-22

Mol cell:细菌可能也有凋亡机制

细胞的程序性死亡是由基因控制的生物学事件,它在生物发育和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过程中有重要意义。最常见的程序性死亡是细胞凋亡,凋亡的过程会伴随着一系列细胞形态改变和生化标志。 以往对凋亡的研究都是针对真核细胞的,而本文的研究者发现,在抗生素压力下,大肠杆菌也会显示出凋亡的特殊标记。包括细胞膜内侧的磷脂酰丝氨酸外翻、染色质凝集和DNA断裂等。

2012-11-18

中科院发现p53对低氧诱导细胞凋亡起抑制作用

近日来自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发现p53对低氧诱导的细胞凋亡起重要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于7月26日在线发表于《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期刊》(The EMBO Journal)上。 领导这一研究的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分子毒理学学科组组长肖武汉研究员,其早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后赴美国西北大学医学院从事癌症分子生物学研究,在基因的鉴定和功能分析方面取得突出的研究成果。

2012-11-18

Int J Cardiol:他汀类强化治疗益处仅限于非致死性事件

12月23日,巴西学者在Int J Cardiol杂志上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Impact of statin dose on major cardiovascular events: A mixed treatment comparison meta-analysis involving more than 175,000 patients"显示,他汀类强化治疗的益处仅限于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

2012-11-18

Ant Ag Chemot:开发出治疗致死性真菌感染的新型候选药物41F5

2013年10月10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上的研究论文中,来自俄亥俄州立大学瓦克斯纳医学中心的研究者通过研究发现了一种化合物可以用于抗真菌药来治疗组织胞浆菌病和隐球菌病,后两者是一种耐药性的真菌感染性疾病。

2013-10-09

Autophagy:细胞自噬在胚后发育过程中对生殖腺细胞凋亡的影响

细胞自噬在胚后发育过程中对生殖腺细胞凋亡的影响。

2013-12-08

Autophagy:细胞自噬在细胞凋亡中的清除作用

细胞自噬在细胞凋亡中的清除作用。

201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