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cer:PTEN和MYC基因DNA变化与前列腺癌的发展和致死性相关
2013年4月22日 讯 /生物谷BIOON/ --一项新的分析发现特定DNA区域的缺失或扩增有助于前列腺癌的发展,而DNA同时有这两个变化的肿瘤病人死于疾病的可能性很高。 相关研究发表在Cancer杂志上,新研究为前列腺癌的遗传学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并提示某些患者应积极治疗。 当细胞含有重要基因片段的DNA缺失或扩增时,细胞可发生癌变。
重大新药创制项目——重组人凋亡素2配体Ⅲ期临床试验揭盲
近期,由上海歌佰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历时11年自主研发的肿瘤治疗用生物制品Ⅰ类新药、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重组人凋亡素2配体”顺利完成Ⅲ期临床试验,于南京正式揭盲。依据盲底,权威医学统计学专家、南京医科大学陈锋教授现场计算并公布了初步统计结果:共入组非小细胞肺癌病例453例,使用“重组人凋亡素2配体”的试验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218天...
Chem & Biol:鉴别出一类抑制致死性病毒复制的化合物
2013年3月23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来自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的研究者(Bos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通过研究鉴别出了一类化合物,其可以有效阻断遗传多样化病毒的复制过程,相关研究成果刊登在国际杂志Chemistry & Biology上,这或许为我们开发广谱的抗病毒药物来治疗抵御一系列病毒感染提供帮助...
不依赖于p53的DNA损伤所引发的的凋亡信号通路
上海 2013年5月10日讯 /生物谷BIOON/ --第一届Cell Death﹠Disease研讨会暨第四届中英"细胞死亡,干细胞与癌症"国际研讨会,5月8日在上海召开。Andreas Strasser教授是此次会议上第一位演讲嘉宾。本次会议上,他为大家介绍了自己最新的科研进展:发现了不依赖于p53的DNA损伤所引发的的凋亡信号通路,这条信号通路与p53相互协调增加肿瘤的抑制作用。
JBC:俞强等选择性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抗肿瘤策略研究获进展
诱导细胞凋亡是一种有效的抗肿瘤策略。然而如何选择性地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降低对正常细胞的损伤,对肿瘤研究者来说一直都是一项挑战。上海药物研究所俞强课题组与龙亚秋课题组合作,于3月29日报道了一个可以选择性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的全新结构的小分子化合物NPP,并对其选择性抗肿瘤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发现含丙炔酸酯结构的NPP可以在被细胞色素P450酶代谢的过程中产生活性氧ROS。
Cancer:落叶剂暴露或引发个体患致死性的前列腺癌
2013年5月16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Cancer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来自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的研究者通过对美国退伍军人的研究发现,暴露于落叶剂(Agent Orange)中与患致死性的前列腺癌存在一定联系,落叶剂是美军在越南战争中使用的一种毒性枯叶剂(橙色脱叶剂),研究者表示,由于暴露落叶剂引发的危害,因此应该给退伍军人进行一定前列腺癌的筛查。
Int J Biochem Cell B:miRNA参与叶酸缺陷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
近期,北京大学研究者揭示了miRNA在调节细胞周期中的起到的重要作用,相关研究发表在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chemistry & Cell Biology杂志上。 怀孕期间,母体中叶酸的摄取不全会干扰胚胎的正常的发育及发育缺陷。北京大学研究者证实了这种叶酸缺乏导致的哺乳动物胚胎发育缺陷是由miRNA特异性调控而导致。
Sci Transl Med:药物联合使用可抑制致死性甲状腺癌
2013年1月9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来自梅奥诊所的研究者通过研究揭示了,药物帕唑帕尼和紫杉醇联合使用可以有效减缓未分化甲状腺癌(ATC)的发生,这两种药物结合使用抵御ATC发生的能力强于单独使用其中一种药物,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著名杂志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
Cell:P53触发氧化应激中的细胞坏死
缺血相关的氧化损伤往往会导致组织坏死,尤其在脑组织,局部产生的氧化应激反应较为剧烈且抗氧化损伤能力弱。因此,阐明氧化损伤的信号通路对于保护机体组织尤为重要。P53蛋白是细胞对于多种类型的损伤产生应答的中心传感器,它能在氧化应激反应中调节细胞的凋亡和自噬,但是氧化应激所导致的细胞坏死是否与P53蛋白有关目前还未有研究报道。本文研究者报道了P53能够在氧化应激中激活细胞坏死途径。
Am JRCC Med:科学家发现可明显改善致死性肺部疾病患者生存率的新型蛋白
近日,来自伊利诺伊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了一种蛋白分子,其可以有效减缓个体肺纤维化的进展,肺纤维化是一种进展性的肺部疾病,在确诊后的3至5年往往会引发患者死亡,相关研究成果刊登于国际杂志the 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