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研究人员发现疟原虫和肝细胞之间重要的相互作用
2015年11月30日/生物谷BIOON/--美国传染病研究中心(Center for Infectious Disease Research)科学家们最近发现了关于疟原虫如何感染宿主这一谜题的一个关键环节。他们的工作最近发表于《Science》杂志,揭示了疟原
CCDT:肝细胞癌精准治疗目标
2016年3月11日讯/生物谷BIOON/了解肝细胞瘤相关的分子遗传学, 结合分子肿瘤分析开发靶向疗法可以帮助治疗肝细胞癌(HCC)患者。在最近发表的一篇文章中, Nelson Yee 博士和Eric Marks博士提供了一种更新的异常基因和
JCI:肝细胞缺失miR-122可能导致肝癌产生
预测出的miR-122前体二级结构和序列保守性,图片来自维基共享资源。 miR-122主要是在肝细胞中发现的,在肝细胞中,它是最为丰富的microRNA,并且在调节体内胆固醇方面发挥着主要作用。然而,在一些患有肝细胞癌的病人体内。这种microRNA丢失导致预后不良(poor prognosis)。
:胆管癌可起源于肝细胞
7月16日,J Clin Invest.杂志在线报道胆管癌在小鼠模型中可起源于肝细胞。研究者认为,这一发现加深了人类对肝内胆管癌起源的认识,可为开发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打下基础。 肝内胆管癌(ICCs)是预后较差的原发性肝肿瘤。由于对其生物学特性不够了解,一直难以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
PNAS:首次发现人肝细胞中乙肝病毒的两个靶标蛋白
2012年10月24日 讯 /生物谷BIOON/ --来自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和中国厦门大学的两个研究小组在肝细胞中发现了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的两种主要靶标。这项发现可能导致人们开发出新的方法来治疗全世界当前大约感染这种病毒的4亿人中一些人所患的肝病。 科罗拉多大学教授Ding Xue说,科学家在过去三十多年一直都在寻找HBV的细胞靶标。
Ann Surg:肝细胞癌TNM分期似应考虑肿瘤破裂因素
在2013年3月8日出版的《外科学年鉴》(Annals of Surgery)杂志上,发表了日本东京大学Norihiro Kokudo博士等人的一项研究结果,该研究通过一个大型患者队列,对肝细胞癌(HCC)破裂的背景特征进行了考察,并阐明了肿瘤破裂对患者预后的真正影响。HCC瘤体自发性破裂与极差的患者预后有关,现行TNM分期系统根据尚不充分的证据,将HCC破裂划分为T4期。
:AMPK调节p53抑制肝细胞癌
6月22日,Cancer Research 杂志报道了AMP活化的蛋白激酶(AMPK)自身在肝细胞癌中发挥抑癌功能的机制研究。 AMP活化的蛋白激酶(AMPK),一个细胞能量状态的生物感应器,已被证明在已知的肿瘤抑制基因的上游和下游发挥作用。然而,是否AMPK本身起着肿瘤抑制因子的作用仍不清楚。 该研究发现, AMPK的α2催化亚基异构体在肝细胞癌(HCC)中显著下调。
:肝细胞癌mTOR途径及自噬联合药物治疗
6月20日,Sci Transl Med杂志报道了一项联合用药抗击肝细胞癌最新进展。 肝细胞癌(HCC)影响全球超过五十万人,是第三大常见的癌症死因。由于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在50%的肝癌患者中上调,研究者比较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的mTOR的变构抑制剂RAD001和新一代磷脂酰环己六醇3-激酶/mTOR三磷酸腺苷位点竞争性抑制剂BEZ235的作用效果。
Cell Transplant:肝细胞移植后有“新”肝脏产生
近日,日本的研究人员发现肝脏组织的主要组成--肝细胞参与某些蛋白质的合成和储存,在给小鼠移植分离后的肝细胞时,肝细胞可以创建出一个新肝脏系统。他们的研究发表在最近一期 的Cell Transplantation杂志上。 所谓肝移植手术,是指通过手术植入一个健康的肝脏到患者体内,使终末期肝病患者肝功能得到良好恢复的一种外科治疗手段。
Plos One:转分化肝细胞的miR-22能够降低胸腺旁腺素的表达
胰腺腺泡细胞AR42J-B13能够转分化为肝细胞样的细胞,实验发现,在这种转分化的细胞中乙肝病毒(HBV)能够有效的复制。 在AR42J-B13细胞转分化为肝细胞前后,台湾国防医学院的研究人员使用芯片微阵列技术发现了miRNAs的区别性表达。 通过实时PCR以及Northern blot分析发现,miRNA(包括miR-21, miR-22及miR-122a)的表达得到了显著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