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中枢细胞外囊泡递载circSCMH1促进啮齿类和非人灵长类脑卒中动物模型功能修复研究获进展
脑卒中是中国人群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占所有脑卒中患者的70%-85%。目前对于缺血脑卒中疾病的病理及修复机制尚不明确,临床上也缺乏脑卒中后神经功能修复的有效药物。日前,东南大学医学院教授姚红红和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建红在缺血性脑卒中病理机制及干预策略研究中获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细胞外囊泡
如何吃得像动物一样健康?
2020年6月4日讯 /生物谷BIOON /——从丛林到实验室,再到我们自己的厨房,David Raubenheimer和Stephen Simpson的新书探索了我们如何吃,为什么吃,如何满足和调节食欲,这一切都归结于五种食欲。悉尼大学查尔斯o帕金斯中心和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的David Raubenheimer和Stephen Simpson教授对动物的食
动物传播新冠病毒的风险有多高?
新冠病毒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后不久,便陆续有动物感染的报道——中国香港的宠物猫、纽约市动物园的老虎和荷兰养殖场上的水貂。现在,研究人员正在迫切地探索哪些物种会感染新冠病毒,以及它们是否会将病毒传染给人。到目前为止,只有两例动物将新冠病毒SARS-CoV-2传染给人的报道——均为水貂。研究人员表示,当前从受感染动物身上感染新冠病毒的可能性与从确诊人
非模式动物再生复杂性状遗传机制方面获进展
动物的再生能力一直是一个令人着迷且非常复杂的生物学过程。许多动物的再生能力特别是高等动物受到极大的限制,然而,有趣的是,在自然界中一些动物依然保留强大的再生能力,例如某些脊椎动物(斑马鱼、蝾螈、壁虎等)可以治愈创伤、再生丢失的器官或者附肢(例如:心脏、尾巴、晶状体);某些无脊椎动物(例如:涡虫)甚至拥有更强的再生能力,可以从少量组织和细胞再生整个
Cell:中国科学家开发一种SARS-CoV-2灭活疫苗,BBIBP-CorV,动物实验显示有效的保护作用
2020年6月8日讯 /生物谷BIOON /——由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ARS-CoV-2)引起的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大流行威胁着全球公共卫生。为防控COVID-19,迫切需要研制疫苗,目前中国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和美国Moderna公司开发的疫苗都已经进入了三期临床试验。近日,来自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公司、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揭示亚硝基化修饰调控哺乳动物蛋白质合成的速度与精确性
6月3日,国际学术期刊《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周小龙研究组、王恩多研究组与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陈畅研究组合作的研究成果"Nitrosative stress inhibits aminoacylation and editing acti
WHO表示首次发现动物传人的COVID-19病例!
2020年5月27日讯/生物谷BIOON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周二表示,荷兰工人显然是被水貂感染了冠状病毒,这可能是首例已知的动物传染给人类的病例。世卫组织表示,该组织正与荷兰研究人员密切接触,调查三起疑似由水貂传染给人类的病例。"这将是首个已知的动物向人类传播的病例,"联合国卫生机构表示。"但我们仍在收集
中国团队发现可阻断新冠病毒感染的人源单克隆抗体
中国科研团队近日在美国《科学》杂志在线发表论文说,他们发现了两种可有效阻断新冠病毒感染的人源单克隆抗体,有望用于抗新冠药物和疫苗的研发。中国首都医科大学、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等多家单位参与这项研究。研究人员从一名新冠康复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中分离出4种人源单克隆抗体。实验显示,这4种抗体对新型冠状病毒均
中国科学家公布实验室首个mRNA新冠候选疫苗的动物数据
新冠疫情如今已经在全球大范围蔓延。截止到发稿日,世界卫生组织的公开数据表明新冠确诊病例已经达到452万多例,而死亡人数也超过了30万例。其中美国是最严重的国家,累计确诊病例148万多例,死亡人数接近9万人。来自世卫组织的科学家表示控制住当前的新冠疫情可能需要4-5年的时间,有效的疫苗研制和成功的封锁措施都会决定大流行持续的时间。 目前,世界上在研的
基于动物模型研究证实哺乳传播寨卡病毒
寨卡病毒(Zika virus, ZIKV)感染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寨卡疫情被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015年寨卡疫情在巴西爆发,发现大量婴儿出生时脑发育缺陷与该疫情相关。寨卡病毒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但它也可通过被感染的精液进行性传播。研究表明孕妇感染ZIKV后,病毒可以通过胎盘感染胎儿的大脑引发胎儿小头症。近期也有临床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