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血浆外泌体中的非编码RNA CircLPAR1作为结直肠癌诊断的预测指标

结直肠癌已经成为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020年,全世界估计有超过190万例新的结直肠癌病例和93.5万人死亡。虽然结肠镜检查、乙状结肠镜检查和粪便检查等方法已应用于临床,但结直肠癌的早期发现和诊断仍具有挑战性。因此,迫切需要寻找新的结直肠癌生物标志物。

2022-02-24

JAMA子刊:中国科学家首次证实,低危人群常规筛查肺癌,会导致过度诊断治疗

  肺癌是中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仅为19%,是全球的头号癌症杀手,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患者在被诊断时已经处于晚期。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肺癌患者具有重要意义。而对高危人群进行低剂量螺旋CT(LDCT)筛查,就是肺癌早诊早治的关键,筛查能从整体上降低肺癌病死率[2]。2021年版《中国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就推

2022-02-21

罗氏明星诊断产品F1CDx获美国FDA批准:筛查适合Keytruda治疗的MSI-H实体瘤患者!

MSI-H是指高微卫星不稳定性,MSI-H肿瘤中,DNA修复机制存在缺陷。

2022-02-22

CGH:科学家识别出一种有望帮助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的新型蛋白

来自日本东北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在对日本和白人患者进行跨种族分析中发现了一种用于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的新型潜在诊断标志物,这一研究发现或有望帮助研究人员开发非侵入性的血液诊断技术,从而帮助识别患者并确定患者的疾病进展情况。

2022-02-14

Science:揭示线粒体脱落线粒体外膜应对感染引起的应激机制

在确定弓形虫感染是一种诱发线粒体外膜重塑和SPOT脱落的自然应激后,这些作者接下来剖析了这些结构是如何形成的。他们发现,分泌的效应蛋白TgMAF1将宿主细胞的线粒体外膜与寄生虫空泡膜捆绑在一起,这是SPOT形成所必需的。TgMAF1导致了感染期间线粒体蛋白数量的减少。

2022-01-17

Protein & Cell:核孔复合体外环结构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孙飞课题组联合北京大学张传茂课题组等,在爪蟾核孔复合体外环结构研究方面取得了最新成果。相关研究成果以 structure of the outer rings of the Xenopus laevis nuclear pore complex obtained by cryo-EM and AI为题,在线发表

2022-01-15

Nature子刊:新方法在体外让人类心肌细胞取之不尽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荷兰莱顿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成功地大规模培养人类心肌细胞。这是一项非凡的成就,因为在体外进行心肌细胞增殖是非常困难的。通过使用一种特殊的技术,他们构建出一个取之不尽的人类心肌细胞来源,为心脏疾病的研究提供了许多新的机会。

2022-01-10

华兴资本2021年医疗与生命科技行业年度回顾|诊断与生命科学篇

2021年,是我们与新冠疫情共处的第二年,医疗健康领域不断出现新的变化与机遇:中美资本市场政策频出,疫情主题和检测类企业的行情高低起伏,数字疗法和互联网医疗进一步渗透,AI企业取证并走向资本市场,更多医疗器械公司登陆港股IPO……

2022-01-24

聚焦智慧诊断前沿、共话未来趋势:2021智慧诊断成果转化与产业创新论坛圆满落幕

本次论坛以“拥抱数字新经济,创领医疗新未来”为主题,聚焦数字转型下的智慧诊断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为智慧诊断产业的政、产、医、学、研等多方搭建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2022-01-11

Molecular Cell:发现体外合成环形RNA的免疫原性机制

  Molecular Cell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陈玲玲研究组关于环形RNA的最新研究进展,论文题目为RNA circles with minimized immunogenicity as potent PKR inhibitors。通过对不同方式体外合成环形RNA的特性比较

2021-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