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中国学者发现参与植物涩味化合物水解关键基因

 记者从安徽农业大学获悉,该校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夏涛课题组,首次从植物体内发现并鉴定了参与植物单宁化合物降解的单宁酰基水解酶基因。该项成果以“植物单宁酶的发现:植物单宁酶在水解单宁中的作用 ”为题,日前在线发表在国际植物学权威学术期刊《新植物学家》上。植物单宁是植物界普遍存在的酚类化合物,是植物在生存适应过程中为了抵御病毒、菌类等微

2020-03-02

中国学者入选《自然》2019十大科学人物

 英国《自然》杂志17日发布2019年全球十大科学人物,中国北京大学的邓宏魁教授凭借在人类干细胞基因编辑领域取得的成果入选。《自然》新闻特写主编里奇·莫纳斯特斯基说,这个榜单选取了那些在本年度科学界重要事件中扮演关键角色的人物。邓宏魁是唯一一名登上榜单的中国学者。据《自然》介绍,他和团队对人类干细胞进行基因编辑,使它们能抵御艾滋病病毒感染,随后移植

2019-12-25

国学者最新研究表明:外泌体miRNA或将更适合结肠癌早期诊断

 结肠直肠癌(CRC)是全球诊断率排名第三的消化道恶性肿瘤。2018年,约有881,000人死于CRC。据统计,超过70%的CRC位于结肠,也就是结肠癌(CC)。CC在北美、欧洲和澳大利亚等地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非常高。近年来,亚洲国家CC的发病率也逐年递增,CC的诊断和治疗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早期CC患者可以通过手术等手段得到治疗,5年生存率

2020-01-02

国学者研发新技术可高效杀灭导致“灰指甲”的真菌

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黄青等人研发了一种利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的新方法,可高效杀灭导致“灰指甲”的真菌。行业知名学术期刊《等离子体科技》日前发表了该成果。“灰指甲”主要是由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感染导致的,虽可采用口服、外用药物或手术治疗,但比较顽固、容易复发。常见二型:①真菌性白甲(浅表性白色甲真菌病) 此型病损局限于甲面一片或其尖端;②甲下真

2019-12-15

国学者发现哺乳动物听觉和咀嚼器官分离证据

2019年12月5日,《科学》(Science)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毛方园、王元青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孟津等学者关于早白垩基干兽类李氏源掠兽的研究成果:在下孔类脊椎动物演化中,曾经是一体化的听觉和咀嚼结构,受各自基因机制的调控,在兽类哺乳动物中分别适应自然选择以提高听觉和咀嚼的效率,呈模块式趋离演化;李氏源掠完好地展现了两个模块在

2019-12-08

中国学者发明早期肿瘤标志物检测新方法

记者从中科院苏州医工所获悉,该所科研人员新近研发出一种可以高灵敏度检测微小核糖核酸(miRNA)浓度的新方法。由于微小核糖核酸的浓度在多种癌症发生、发展早期就会出现异常,这种新方法的推广使用,有望帮助更多人尽早发现和诊断癌症。微小核糖核酸是一类长度为18至25个核苷酸的小核糖核酸,它在调节细胞分化、增殖和死亡中发挥重要作用。医学研究表明,肺癌、胰腺癌、结直肠癌等多种类型的肿瘤细胞,都会导致人体特定

2019-10-06

Nature Methods :中国学者开发了新的干涉单分子定位显微镜

2019年9月23日讯 /生物谷BIOON /--各种基于图像的中心位置估计(称为质心拟合)方法,如二维高斯拟合方法,在单分子定位显微镜(SMLM)中已被广泛用于精确确定每个荧光团的位置。然而,如何将单分子横向定位精度提高到分子尺度(< 2 nm)来实现高通量纳米结构成像仍然是一个挑战。图片来源:WANG Guoyan Wang and OU Nanjun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徐涛教授和

2019-09-23

国学者在木质素选择性转化领域获进展

  近日,记者从华南理工大学获悉,该校李雪辉课题组与牛津大学教授Shik Chi Edman Tsang以及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所副研究员何宏艳等人联合攻关,在木质素选择性转化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选择性氧化断裂木质素芳香环制备马来酸二乙酯为题,发表在Chem期刊上。目前,绝大多数含碳的大宗化学品,均是以石油、煤等不可再生的化石资源为原料,通过复杂转化过程获得,由此

2019-06-26

国学者研制出可降解新型肿瘤诊疗制剂

 近期,合肥工业大学科研团队成功研发一种新型超小纳米铼制剂,具有优良的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实现了肿瘤的安全有效诊断和治疗。相关成果发表于英国皇家化学会期刊《化学科学》,并被推荐为当期封面文章。据介绍,由于具有等离子体共振效应,纳米金等贵金属纳米材料在肿瘤的诊断和治疗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贵金属纳米材料不易生物降解,存在长期滞留在体内的风险,阻碍了其进一步的临床转化。研究发

2019-06-17

国学者首次阐述认知训练改善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作用机制

 在“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支持下, “阿尔茨海默病痴呆前阶段干预新方法的研究”项目团队在国际上首次证实计算机化认知训练可有效改善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并阐述了其作用机制。项目团队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提出了阿尔茨海默病的系统论模型,主张痴呆的预防和干预研究可以针对疾病的致病通路层面和系统性改变层面同时开展,并在该系统论模型的指导下,开展了国际首个针对血管性认知障碍

2019-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