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Rep:TENT5A介导的胞质多聚腺苷酸化对于骨形成至关重要
成骨细胞通过分泌I型胶原蛋白(Collagen I)和羟磷灰石晶体在其上矿化的基质的其他成分来调节骨形成。在最近一项研究中,来自波兰华沙国际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Andrzej Dziembowski团队揭示 TENT5A突变存在于先天性骨病成骨不全症患者中。TENT5A是一种胞质多聚(A)聚合酶,在调节骨矿化中起关键作用。相关结果发表在最近的《Cell Reports》杂志上。
PNAS:肿瘤内部STING信号影响其对免疫治疗的耐受性
肿瘤抗原性的缺乏或丧失是其具备免疫逃逸能力以及对T细胞免疫疗法产生抗性的关键。有证据表明,肿瘤细胞中干扰素基因(STING)信号刺激物的激活可以通过触发I型IFN介导的自分泌和旁分泌增强其抗原性。尽管已经发现在黑色素瘤和其他肿瘤类型中抑制该途径具有治疗益处,但是其内在机制仍不清楚。对此,来自Moffitt 癌症中心的James J. Mulé团队试图研究ST
2021年4月9日Science期刊精华
2021年4月12日讯/生物谷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21年4月9日)发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让小编一一道来。1.Science:揭示蛋白QSER1保护DNA甲基化谷免受新生甲基化doi:10.1126/science.abd0875; doi:10.1126/science.abh3187DNA甲基化对哺乳动物的发育至关
Cell: 新型CRISPR转录组学编辑“机器”有助于重塑转录组记忆
基因编辑技术的进步大幅提升了我们修饰人类基因组的能力。基于sgRNA介导的CRISPR- Cas9相关基因编辑技术能够在指定位点引入DNA断裂以失活基因功能或通过同源性DNA修复引导精确的DNA编辑,这些技术已针对基础DNA序列的靶向变化进行了优化,因此非常适合修复或引入致病性突变。然而,上述技术对内源性DNA修复机制的依赖提出了挑战,因为这些途径的复杂性可能使其难以进一步提升精确性。
Science:揭示蛋白QSER1保护DNA甲基化谷免受新生甲基化
2021年4月11日讯/生物谷BIOON/---DNA甲基化对哺乳动物的发育至关重要,它的失调可导致严重的病理状况,包括免疫缺陷-着丝粒不稳定-面部异常综合征(immunodeficiency-centromeric instability-facial anomalies syndrome, ICF)和小脑性侏儒症(microcephalic dwarfi
Cell Rep: 抗炎细胞因子IL37对驯化免疫的抑制作用
“驯化”免疫(Trained Immunity,TI),是指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在暴露于病原体或疫苗之后产生的天然免疫记忆,该机制具有保护机体免受感染的作用。TI的主要特征在于组蛋白翻译后修饰过程的变化,进而导致免疫代谢发生改变,最终促进促炎性因子的表达。TI的缺陷会导致炎症疾病的产生。
开发表观遗传调控疗法!Omega 完成1.26亿美元C轮融资,首个产品瞄准肝癌
Omega Therapeutics宣布完成1.26亿美元的C轮融资。所获资金将用于推动候选药物OTX-2002的开发,并用于继续开发Omega 的表观遗传编程平台和生产基地的建设。Omega创立于2017年,由Flagship Pioneering孵化,致力于从表观遗传方向调控基因的表达。基因组中的IGD(Insulated Genomic Domains
Mol Cell:剪接因子SF3A3调控致癌基因的翻译水平与癌细胞干性的保持
mRNA剪接是癌症发生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事件,然而,肿瘤细胞对剪接体成分的选择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在最近一项研究中,来自瑞典路德大学的Cristian Bellodi教授等人揭示了核心剪接因子SF3A3对于mRNA可变剪接的重要性。在MYC过度激活时,SF3A3水平通过eIF3D调节得到提升。该机制进一步确保了线粒体相关调节子的mRNA的正确剪接。改变的SF3A
PNAS:科学家揭示X染色体和Y染色体拮抗协同进化的分子机制
2021年4月2日 讯 /生物谷BIOON/ --性染色体有多种独特的特性,其能区别于常染色体,包括其遗传方式、两性间所经历的选择以及基因含量,性染色体不仅参与到了性别的遗传决定,同时其也是性冲突和物种形成的重要因素。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题为“Sexually
Nature:在神经元中发现了DNA损伤的“热点”
2021年3月31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一项研究中,来自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研究人员发现了神经元DNA内积累一种类型的损伤——单链断裂(SSBs)的特定区域。这种SSBs的积累似乎是神经元所特有的,它挑战了人们对DNA损伤的原因及其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潜在影响的普遍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