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涛:肿瘤干细胞靶向治疗的新靶点及新策略的研究
肿瘤干细胞是肿瘤组织中存在的极小部分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并能产生异质性肿瘤细胞的细胞,是肿瘤起源、增殖、上皮间质转化的根源。肿瘤干细胞促进肿瘤的复发、转移,对放疗和化疗的抵抗,是肿瘤难以彻底治愈的根本原因之一。
基于肿瘤干细胞的治疗策略为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靶向调控肿瘤干细胞自我更新与增殖相关的干细胞生长因子或其信号传导通路中的关键分子,以及肿瘤干细胞特异标记物,可以有效改善肿瘤的治疗。
此外,纳米药物或纳米药物载送体系类似于传统的肿瘤干细胞靶向药物,可以直接杀伤肿瘤干细胞或间接将药物高效输送到肿瘤干细胞并高度富集,从而更有效杀死肿瘤干细胞,增强化疗药物治疗效果。
我们集中于调控肿瘤干细胞自我更新与分化的干细胞相关生长因子、非编码RNA及其新型纳米药物的研究,发现一系列基于肿瘤干细胞特征的新治疗靶点,并基于此探索了一些潜在的新治疗策略。
王煜非:从新版ISO标准修订看血糖监测技术发展趋势
王煜非: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研究员,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POCT分委会委员、中华糖尿病学会血糖监测学组委员、上海市糖尿病学会委员、上海市糖尿病学会血糖监测学组副组长、上海市内分泌学会基础学组副组长。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患病率(尤其是2型糖尿病)在不断攀升。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助于预防糖尿病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准确的血糖检测值可正确指导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用药,饮食和运动,稳定血糖监控,改善生活质量,减少致死致残,降低社会医疗负担。
血糖仪的准确性,精确性和抗干扰能力是准确血糖监测数据的保障。ISO15197(2003版)是国际上针对血糖监测系统评估和验证的标准,近年来,国际组织对此标准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订并于2013年5月15日正式颁布了新标准,过渡期为三年。
新标准大大提高了血糖仪准确性和精确性的要求,对评估方法亦进行了进一步调整。修订内容主要包括:验证项目定义更清楚,验证标准更严苛,统计方法标准更明确,受试人群分布限制更严格,加大关注清洁消毒过程及临床验证步骤的正确性。不少第三方检测机构研究表明,有一部分血糖仪现有标准也无法全数通过,更难以达到严苛的新标准就。
未来血糖仪的发展趋势是:血糖仪本身技术的突破,具有更好的精准性和更强的抗干扰能力。其他如采血部位的改变,采血与测定一体化,可重复测试的感应技术,用组织间质或体液作为葡萄糖检测的样本,埋入式针头或感应器,无创伤、无样本、红外测定。另一方面血糖数据的管理,联网及远程数据传输等等。
吴尚为:感染性疾病实验诊断新进展
吴尚为博士,现任金域医学检验中心医学部主任、感染性疾病医学总监、临床微生物学科主任;天津市特聘教授,天津医科大学检验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演讲主要内容:
一、感染性疾病的基本信息
二、感染性疾病的实验诊断
三、感染性疾病实验检测的先进性
1、新趋势—“五化”
2、感染性疾病与NGS
四、感染性疾病实验检测的系统性
1、对病症的纵向贯穿
2、对病症的横向覆盖
五、差距与需求
六、金域与IVD
徐迎新:免疫细胞工程技术与抗肿瘤绿色医疗模式的建立
徐迎新,现为301医院普通外科研究所副所长,全军普通外科医疗专科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创伤、休克、脓毒症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发病机制和防治研究。
尽管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各国政府在生命科学领域的投入不断增加,但对于恶性肿瘤的治疗一直未能突破。从1975年到2005年这30年间,肿瘤的总体死亡率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许多肿瘤病人经历了手术、化疗、放疗所带来的种种痛苦,付出了昂贵的医疗费用,却未能明显地延长生命。肿瘤病人的希望在哪里?
肿瘤是一种慢性疾病,全身性疾病,且为多基因改变,其实质是体内突变细胞与免疫细胞之间的一场内部战争,二者的博弈贯穿医疗过程的始终,也决定了该个体的生存与否。同时人体局部的微环境,整体内环境,外部自然环境以及社会心理因素都对肿瘤的发生和预后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恶性肿瘤决不是手术可以切的干净,放、化疗可以根治的。为探索新的医疗模式,本研究团队在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企业资金的资助下,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和研究,以免疫细胞工程技术为切入点,并成功进行临床转化,走出了一条绿色抗癌的新路。
1.建立肿瘤疫苗及多种人体免疫细胞(肿瘤抗原致敏DC、靶向肿瘤干细胞DC疫苗、DC诱导特异性T细胞、肿瘤浸润T细胞、引流区淋巴结T细胞、NK、CIK和B细胞)制备与体外扩增技术的研究与临床应用平台,以及适用于免疫细胞过继转移的疗效评价体系。在临床应用中不断进行打破DC耐受,降低Treg,抑制炎症反应等方面研究,以提高免疫细胞过继转移治疗的疗效。
2. 我们尝试的抗肿瘤绿色医疗模式基于对肿瘤局部的积极处理与全身抗肿瘤免疫功能恢复/重建并举的理念,综合运用常规手术、各种微创技术、细胞工程技术、化疗和放疗。对于一位初诊肿瘤患者,首先进行个体化总体治疗方案的顶层设计,然后分步实施,系统跟踪。1)通过外科及其它微创技术,或适当方式与剂量的放疗,最大限度减少肿瘤负荷。2)术前抽血大规模扩增免疫细胞,术中留取肿瘤组织制备DC疫苗,术后全身创伤炎症反应过后免疫低下时,亦是干细胞及大量细胞因子(IL-1/IL-6/EGF/VEGF/TGF-等,往往促进肿瘤生长)释放,进行组织修复时,尽早开始多种免疫细胞联合输注,保护和调动预存免疫功能,加强免疫监视,清除残留肿瘤细胞。3)其后对敏感的病种适当化疗,清理脉管中残留肿瘤细胞;降低抑制性免疫细胞亚群(调节型T细胞,Treg),及血中白细胞总数,腾留空间,为继续回输活化的免疫细胞,修复与重建自身抗肿瘤免疫功能打下基础。本团队总结了数百病例,分析了该疗法对于Ⅲ/Ⅳ期胃癌的疗效。观察到手术+化疗+免疫治疗组与传统手术+化疗组比较,中位生存期显著延长,一年和三年生存率均显著提高,并且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在结直肠癌患者,该疗法与传统治疗组相比,亦获得三年和五年生存率显著提高的疗效。
3.在取得上述疗效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探索了中西医整合的系统治疗模式。由于肿瘤病人体内具有毒、瘀、痰、湿等病邪积滞的邪实因素,免疫活性细胞过继转移到体内后,如体内这些病邪不驱除,整体内环境不改善,亦不能充分和持久地发挥作用,无法修复与重建自身抗肿瘤免疫功能。因此,应尽早实施中医药内治与外治,调整机体整体内环境和局部微环境;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帮助患者及其家属正确认识肿瘤,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心理神经免疫学的角度出发,尽可能地解除心理因素对免疫系统的抑制;指导患者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及工作态度,以及健康的膳食与营养物补充,引领患者走向康复。
本团队探索并实践的传统手段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以及中西医整合的抗肿瘤绿色治疗模式,既遵循了中国传统医学的整体观,又发挥了西方医学与现代科技的优势,为恶性肿瘤患者所期望的减少全身性残酷治疗,改善生活质量,切实延长生存期带来了福音。
曹谊林:组织工程研究的新进展
曹谊林,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副院长、上海整复外科研究所所长、组织工程国家工程中心主任、两任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组织工程学是一门关于组织和器官重建的新兴学科,这个领域的发展将会对现代医学的基本原则带来深远而有意义的影响。
组织缺损的修复一直是医生们的一大挑战。自体组织移植受到移植组织的来源限制以及组织供区继发疾病的限制,而异体移植又受到免疫排斥的限制。利用人工假体修复也不是理想的方法,因为自体组织没有良好的兼容性,最终会引起感染和排出体外。
组织工程学应用细胞生物学技术和材料工程学方法在体内和体外进行组织和器官构建,当将获得的少量自体细胞在体外扩增后,将这些细胞与生物兼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的人工合成共聚物混合从而形成细胞支架复合物。这些共聚物使得细胞在给定的位置中固定生长,为组织的形成提供了模板。因此,这些形成的组织是无免疫性,但是拥有和自体组织相类似的结构和功能。
在此基础上,我们实验室已经对不同组织,包括骨、软骨、肌腱、皮肤,血管和角膜等进行了成功的构建。此外,组织工程化组织已经被用于修复各种组织缺损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在这次报告中,我们会对骨、软骨、肌腱、皮肤以及其它方面的组织构建作一综合性介绍。
张桂荣:细胞治疗实验室创新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
张桂荣,现担任辽宁省肿瘤医院生物治疗研究中心主任,辽宁省肿瘤分子靶标重点实验室主任,辽宁省肿瘤医院中心实验室副主任。
标准操作流程(SOP)的建立
鉴于细胞治疗实验室生产全过程,与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借鉴GMP多年、成型的管理经验与模式,结合细胞治疗实验室自身的特点,建立适合开展体细胞免疫治疗技术的SOP是非常必要的。无菌操作培训→规范化操作演练→SOP建立与执行→监督管理措施到位→全程质量控制→增强社会效益。
规模化生产的系列措施
随着临床治疗刚性需求的增长,细胞培养的工作量不断增加,细胞培养师及工作面积趋于紧张,优化实验流程→发明、创新器材(专利技术)→解放生产力→建立弹性工作制(减少设备与实验室面积占用)→提高经济效益。
信息化管理
将现代信息技术与细胞生产先进的管理理念相融合,转变传统管理方式和生产方式,实现细胞生产的全程质量控制,增强科室的核心竞争力。
科室文化的建立
众所周知文化管理是人本管理的最高层次,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通过征集科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实施健康宣传教育,实现文化管理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凝集作用、塑造作用和辐射作用。以上作用的实现,形成了良好的科室品牌效应,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断攀升的背后科室文化功不可没。
管理的成长阶梯
强制管理→制度管理→文化管理→无为而治。
君闲臣忙国必治,君忙臣闲国必乱。
君无为,而臣有为也。
展望与未来。
虽然细胞治疗行业目前国家没有出台具体的管理措施,但借鉴相关行业标准,我们认为通过行业自律,行业共同努力,细胞治疗质量管理规范与细胞治疗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应尽早出台,使我国细胞治疗事业朝着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乃至法制化的方向发展。
曾春雨:充质干细胞微泡对心肌梗死后血管新生的影响及其机制
曾春雨: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大坪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心血管病专科医院院长、重庆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总后科技新星、重庆市学术带头人、长江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主席。
目的: 研究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微泡(BMSC-MV) 对小鼠心肌梗死后血管新生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方法:用含10%FBS 的DMEM-F12 培养BMSC,细胞融合90% 时收取细胞培养上清,经梯度离心法获得BMSC-MV。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与BMSC-MV 共培养,用Transwell 和细胞划痕实验观察HUVEC 的迁移情况;用H3 渗入和CCK8 技术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用管形成和基质胶栓实验进一步检测BMSC-MV 作用后血管新生变化;Q-T PCR 检测BMSC-MV 中的mir-RNA210 的表达情况。
结果:经Transwell 和细胞划痕实验证实,与对照组比较,BMSC-MV 作用于HUVEC 后,细胞的迁移速度明显增快,大约为20-30%。同时,H3 渗入和CCK8 检测显示:BMSC-MV 能够促进HUVEC 的细胞增殖。管形成和基质胶栓检测结果显示:BMSC-MV 通过促进HUVEC 的增殖和迁移,进而促进HUVEC 的血管生成,且经统计学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血管生成具有统计学差异,进一步应用Q-T PCR 检测显示BMSC-MV 中miR-210 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BMSC-MV 能够促进MI 后的血管新生,其作用是通过mir-RNA210 抑制下游靶基因EFNA3 的蛋白表达进而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及血管生成。
我们能为人类创造新感官吗?
作为人类,我们所能感知的信息范围不足全部光波长范围的十万亿分之一。神经学家David Eagleman说:”我们对现实的感知能力被我们的生物特性所限制。“他想要改变这一现状。他对人类大脑运行方式做了研究,发明了新的交互接口——比如传感背心——来接收环绕在我们周围世界的原本不可见的信息。
这么做,你就能长出新的脑细胞
我们作为成人,还能生长出新的脑细胞吗?脑神经科学家桑德琳·苏瑞说我们的可以。她提供了研究和实践中的建议,指导我们如何帮助自己的大脑更好地生长神经——提升心情、提高记忆的形成,以及阻止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的下降情况。
气候变化的新形势
你不能把气候变迁拆开来理解,气象学家加文•施密特如是说。这是全有或全无。在这个富有启发性的演说中,他解释了如何用奇妙的模型描绘出小规模环境事件无止尽的复杂交互作用,并以此来研究气候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