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免疫细胞治疗技术

免疫细胞治疗技术(CIK)细胞制品制备的质量控制,
一、学科基本情况-基础科研平台:
拥有两个细胞培养室,其中一个用于第三类医疗技术相关细胞 制品临床前的中试试验;
二、GMP洁净室情况-硬件设施;
三、研发技术团队;
四、细胞制品质量控制;
五、细胞制品质量标准;
六、细胞制品放行条件
七、制备记录及原始数据管理
八、现有数据资料初步总结

2015-01-20 课时:24分钟

免疫组化-斑马鱼标本的制作

斑马鱼由于具有饲育容易、胚胎透明、体外受精、突变种多、遗传学工具成熟等优点,近年来已成为研究脊椎动物发育与人类遗传疾病的新兴模式动物。该视频教您如何正确收集斑马鱼的卵及制作免疫组化所需的斑马鱼样本。

2015-01-21 课时:4分钟

白血病免疫治疗进展

免疫系统的抗白血病作用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CT)得到很好的证实。allo-HCT治疗白血病的成功除了大剂量放化疗的作用外,移植物中免疫细胞的抗白血病(GVL)作用也是主要机理之一。近20多年来,随着对抗肿瘤免疫机制了解的深入,肿瘤免疫治疗又进入一新的高潮,很多免疫治疗方法已经进入临床试验,虽然仍处于探索阶段,但一些方法已经显示其良好的前景。

目前,免疫治疗策略与方法很多,通常很多方法互相联合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过继性免疫细胞治疗:主要包括allo-HSCT后DLI、NK、CIK、CTL等;
  2.抗体治疗:如抗CD20、CD33、CD52单抗等;
  3.疫苗治疗;
  4.细胞因子或非特异免疫刺激剂;
  5.减少体内免疫抑制因素治疗。

2015-01-21 课时:30分钟

体细胞免疫治疗及联合肿瘤常规治疗的基本原则

体细胞免疫治疗指向肿瘤患者输入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免疫细胞,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或激发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常用的体细胞免疫治疗方法包括:树突状细胞疫苗(DC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DC刺激的CIK细胞(DC-CIK)、半合子DC刺激的CIK细胞(半合子DC-CIK)及自然杀伤细胞(NK)等。DC是已知机体内抗原呈递能力最强的细胞,通过对肿瘤抗原的摄取及抗原提呈,可有效地诱导及活化免疫效应细胞,从而介导强大的特异性肿瘤免疫

CIK细胞是将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用多种细胞因子共同培养一段时间后获得的一群异质细胞,又被称为NK细胞样T淋巴细胞,兼具有T淋巴细胞强大的抗肿瘤活性和NK细胞的非MHC限制性杀瘤优点。DC-CIK指通过体外诱导有功能的自体DC细胞,将这种有功能的自体DC细胞激活自体CIK< /SPAN>细胞,产生一种更强的抗肿瘤的效应细胞,从而发挥其抗肿瘤作用。NK细胞来源于造血细胞,它们不依赖抗原刺激作用,就可以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的细胞,因此,在机体免疫监视和早期抗感染免疫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半合子DC-CIK 指从患者体内分离培养CIK细胞,再从患者子女体内分离培养DC,两者混合后回输给患者。体细胞免疫治疗联合肿瘤常规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根据不同肿瘤的生物学特性、患者的遗传背景、目前的病情状况、前期治疗方法、年龄等,在传统肿瘤治疗模式的基础上,制定出适合病人的个体化体细胞免疫治疗方案。体细胞免疫治疗可以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 在肿瘤负荷降低后接受治疗;还可联合细胞因子、抗肿瘤抗体、生物靶向药物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2015-01-21 课时:32分钟

免疫综合治疗肺癌术后病人的临床效果

肿瘤细胞的多态性决定了一种治疗方式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肿瘤复发和转移的问题,根据这个思路我们采用细胞免疫综合治疗的方法治疗恶性肿瘤术后病人,以达到阻止肿瘤复发和转移。

2005年至2011年3月期间我们采用DC+CIK配合免疫调节或化疗的方法治疗了各种肺癌术后病人20例,其中腺癌12例、鳞癌7例、小细胞肺癌1例。经1~4疗程的治疗(平均1.4疗程),共有4例病人复发,其中3例死亡。病人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6.7%、86.7%。

根据治疗组病人的手术病理结果,寻找病理分期相近的同期病人为对照组,对照组病人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0%、28.6%、2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以DC和CIK为主的细胞免疫综合治疗对防止肺癌术后病人肿瘤复发转移,延长病人5年生存率有效。

2015-01-21 课时:6分钟

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解机制及临床应用

间充质干细胞(MSC)具有低免疫原性及向缺血或损伤组织归巢的特征,输入宿主体内后,可归巢于特定部位,在微环境影响下定向分化为内胚层、中胚层以及外胚层3个胚层来源组织的细胞,如骨、软骨、肌腱、脂肪、肝、肾、皮肤、肌肉、神经甚至胰腺等10余种成熟细胞.因而成为再生医学中器官修复的理想种子细胞。近年来研究发现除多向分化潜能外,MSC还具有较好的免疫调控作用,主要免疫调控机制为1)抑制T细胞增殖,诱导T淋巴细胞亚群由Th1、Tc1向Th2、Tc2极化;2)抑制DC细胞成熟与分化,减少DC细胞IL-12及TNF-α的分泌;3)上调CD4+CD25+FoxP3+Treg细胞,诱导免疫耐受;4)抑制细胞毒T细胞,避免或逃逸被细胞毒T细胞和NK细胞攻击。基于对其作用机制的明确及体外细胞水平和动物模型水平的研究基础,目前已有较多应用MSC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防治;再生障碍性贫血(AA)、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多发性硬化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的临床研究。

在GVHD防治方面,迄今为止在Clinical. trial 登记的临床研究有近20项;初步的结果显示了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显著降低GVHD发生率,减少移植相关死亡率(TRM),但Katarina Le Blanc于2008年发表在Lancet上的一项多中心研究提示早期预防性输注MSC也可增加白血病复发风险,目前多数研究者倾向于将MSC用于激素耐药或难治性GVHD的治疗,我们采用供者或第三方来源的的骨髓MSC每周一次静脉输注治疗了20例移植后GVHD患者[平均输注量:0.8 (0.23~2.1)×106/kg;平均输注次数3(1-5)次],结果治疗组总体有效率(CR+PR)达70%;且发现MSC对移植后肝脏GVHD及皮肤GVHD疗效更为显著,而并不增加疾病复发风险;另外第三方供者的MSC联合脐血干细胞输注对移植后造血恢复不良也有较大改善。

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一类T细胞介导的骨髓造血衰竭性疾病,目前临床除部分患者采用骨髓移植或强化免疫抑制治疗外并无更好的方法,我们的研究发现AA患者血浆及外周血CD3+,CD8+细胞内IFN-γ,TNF-α高表达;骨髓液及血清中游离TNFR1、TNFR2等负调控因子水平也较高;AA患者T细胞亚群的异常除CD4+T/CD8+T细胞;Th1/Th2细胞失衡外,还存在CD4+CD25+FoxP3+Treg表达减低;另外也发现DC1与成熟DC1的失衡可能在AA发病环节中具有重要作用。早期的动物模型研究证实了免疫细胞治疗可促进经放射造模的骨髓衰竭小鼠造血恢复,并证实其机制为抑制DC细胞成熟与分化,减少DC细胞IL-12及TNF-α的分泌,体外细胞实验则证实MSC可抑制AA患者外周血T细胞增值;下调AA患者GATA-2、PPARγ表达及BMNC凋亡率;上调AA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的表达;经总结我们在Clinical trial 登记的关于MSC治疗AA的前瞻性多中心的临床研究,25例的初步结果显示:BMSC输注射治疗AA可上调其Treg水平,与传统IST相比,总有效率更高,安全性好,长期疗效及不同类型AA的疗效差异有待扩大病例数进一步研究。

MSC对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也有较好的疗效,小样本的临床研究与传统激素治疗相比,MSC治疗可减少疾病复发,无明显毒副作用。

总之,由于MSC与T、B淋巴细胞、NK细胞、DC细存在交互作用的免疫调控作用,其在白血病移植后GVHD、AA、多发性硬化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有较大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2015-01-23 课时:26分钟

肿瘤细胞免疫治疗策略

肿瘤细胞免疫治疗是继手术、放疗、化疗三大传统手段后的新支柱性治疗手段,最大的优势在于个体性、安全性、靶向性和高效性。肿瘤细胞免疫疗法并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治疗方法,但是可以起到辅助治疗作用,在手术、放化疗后获释患者放化疗间歇期使用肿瘤细胞免疫疗法效果较为显著。4月13日,在全国第五届肝病免疫和生物治疗研讨会上,解放军总医院郭亚军教授发表了题为《肿瘤细胞免疫治疗策略》的演讲。郭亚军为与会者介绍了肿瘤细胞免疫治疗的三个策略,分别是靶向肿瘤抗原并提供共刺激信号的人工T细胞受体,抗体-CD40嵌合受体修饰的DC,体内靶向递送肿瘤抗原。

  策略一:靶向肿瘤抗原并提供共刺激信号的人工T细胞受体
  选择Her2分子作为研究的肿瘤相关抗原,构建抗Her2的单链抗体(scFv)-CD28-CD3的ζ链串联的嵌合受体分子scFv-CD28-ζ,并转染给小鼠的T细胞。嵌合受体T细胞治疗后,宿主产生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不仅针对Her2抗原,对肿瘤细胞的其他肿瘤抗原也可产生保护性免疫反应。

  策略二:抗体-CD40嵌合受体修饰的DC
  DC能够活化静息的CD4+和CD8+T细胞,是机体免疫反应过程中最重要的APC,CD40的共刺激信号在DC的活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将Her单链抗体与CD40构成嵌合受体转染DC,修饰的DC可以被Her2阳性的肿瘤细胞直接活化,从而诱发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嵌合受体修饰的DC通过特异识别靶抗原,从而在肿瘤局部聚集、活化,高表达CCR7等趋化受体,迁移至引流淋巴结,继而刺激活化静息的CD4+、CD4+T细胞,诱发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抑制Her2阳性肿瘤的生长,延长动物模型的生存期。荷瘤动物经嵌合受体修饰的DC治疗后,脾脏效应细胞不仅可以杀伤Her2阳性的D2F2/E2细胞,而且可以显著杀伤Her2阴性的亲本D2F2细胞,杀伤效应主要为CD8阳性的效应细胞介导。

  策略三:体内靶向递送肿瘤抗原
  通过一个结构类似抗体的重组蛋白达到最终目的,其作用机制与DC密切相关。携有肿瘤抗原的抗体分子识别DC表面的受体,内吞入DC,通过DC的抗原提呈过程,将肿瘤抗原提呈至细胞表面,刺激活化CD4+和CD8+T细胞,诱导机体的抗肿瘤特异性免疫反应。嵌合抗体的结构从N端向C端依次为CD11c单链抗体,IgG1的CH3及Her2的胞外区。嵌合抗体与DC表面CD11c结合后可被DC吞入胞内。抗体街道的靶向抗原刺激DC可诱导有效的抗肿瘤免疫反应,靶向的DC可有效提呈相应的抗原,刺激T细胞的活化。这一策略可能为肿瘤疫苗的制备提供新思路。

2015-01-27 课时:31分钟

抗肿瘤靶向细胞免疫治疗进展

随着抗原递呈机制与细胞对特异性抗原识别机制的揭示、众多重要的人细胞因子及其功能的发现、分子克隆与细胞克隆技术的发展,细胞免疫治疗日益受到重视,并成为肿瘤等疾病临床治疗新思路、新方法的研究热点,肿瘤的细胞免疫治疗技术也在近20年内得到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

2015-01-30 课时:34分钟

免疫综合疗法治疗胃肠道肿瘤术后病人的临床效果

来自青岛市中心医院主任医师高岱清教授对以下部分分别做了详细介绍:
一、免疫综合治疗方案制定涉及因素;
二、细胞免疫治疗方法,免疫调节方法;
三、非手术肿瘤免疫综合治疗方案;
四、胃肠肿瘤术后免疫综合治疗临床效果的案例分析。

2015-02-02 课时:30分钟

免疫细胞治疗癌症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肝癌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
一、肝癌是全球第3位癌症死因,在我国更高据第2位
二、外科手术是最早期肝癌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手术切除率仅占20%-30%,且术后绝大部分均在5年内复发
三、化疗、放疗和中医中药等治疗手段疗效不够理想
四、中晚期肝癌尚无有效治疗方法

2015-02-02 课时:19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