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子刊:ALS患者的“智慧外骨骼”!哈佛科学家开发轻便可穿戴设备,协助ALS患者恢复上肢功能,穿戴负担单侧仅150g
科学家们开发了一款气动的软性可穿戴设备,能够安全快速地辅助ALS患者的上肢运动,有效扩大了患者肩部活动范围。随着疾病进展,该设备仍旧能够提供稳定的运动支持。
近期科学家们在CNS杂志上发表的人工智能研究领域新成果!
本文中,小编整理了近期科学家们在CNS杂志上发表的关于人工智能研究领域的新成果,分享给大家!
Advanced Materials:我国科学家开发用于检测汗液代谢物的可穿戴金属有机框架传感器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联合南洋理工大学的科研团队实现了将MOFs直接集成到柔性电子装置中用于可穿戴汗液传感的研究。
《科学·进展》:鲍哲南团队发明可实时监测肿瘤体积的可穿戴设备,肿瘤药物临床前研究有望迎来大变革!
FAST也有一定的缺陷,比如其目前仅可用于皮下移植瘤体积变化的监测,对于体内原位(如脑、肝脏)肿瘤模型,FAST就不适用了。
同济大学方寅团队开发生物电子口罩,10分钟内检出空气中的病毒
该研究开发了一种可穿戴生物电子口罩,可以快速、灵敏检测空气中飞沫或气溶胶中常见的呼吸道病毒(包括流感病毒和新冠病毒)。如果佩戴该口罩者周围空气中存在目标病毒,它可以在10分钟内通过移动设备提醒佩戴者。
Nature子刊:一种细菌生物膜可以通过皮肤上的汗液为可穿戴设备“永久充电”
可穿戴设备由于涉及领域广泛,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生活或工作中的助手。然而,电源或电池问题一直是该设备应用的最大限制因素,因为同时实现体积超轻薄和待机时间长似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助力科学家们进行癌症研究?
近年来,科学家们逐渐开始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深耕癌症研究领域,与此同时他们也取得了很多重要研究成果,本文中,小编就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分享给大家!
ACS Nano:纳米复合导电纤维,作为生理和运动传感器
纳米复合导电纤维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轻质材料,具有较高的柔韧性和较强的可织性,可以满足可挠性可穿戴器件的要求。
npj Digital Medicine:研究表明,不规律的睡眠与坏情绪和抑郁相关
2021年2月22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研究中,来自美国密歇根大学学术医学中心的科学家们通过对2100多名职业早期的医生一年内的睡眠和情绪的直接测量数据进行分析表明,不规律的睡眠与整体睡眠时间不足或经常熬夜一样,会增加个体长期抑郁的风险。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近期的npj Digital Medicine期刊上。
Nature子刊突破!开发与活细胞一起工作的人工突触
2020年6月25日讯 /生物谷BIOON /——2017年,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展示了一种新设备,它模仿了大脑高效、低能量的神经学习过程。这是一个人造的突触--神经递质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间隙--由有机材料制成。2019年,研究人员将9个人工突触组装成阵列,表明它们可以同时被编程来模仿大脑的并行操作。现在,在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