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_getArticleList_v1416_0_2_10

研究发现氮富集促进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固存新机制

大气氮(N)沉降显着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动态。土壤团聚体在土壤结构稳定和土壤有机碳碳固持中起重要作用。尽管对N素富集影响植物非根际土壤碳动态变化的研究较多,但土壤团聚体对N素富集的响应及其对有机碳固存的潜在机制尚不清楚。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博士侯恩庆在研究员旷远文的指导下,联合南京大学科研人员,分析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76个N添加实验数据,评估了

2021-05-09

研究人员发表生物质烘焙动力学和热化学研究论文

上海交大农业与生物学院生物质热化学转化工作室在木质生物质烘焙动力学及热化学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Renew. Sust. Energ. Rev.上。该期刊是能源与燃料(Energy & Fuels)领域顶尖期刊,最新影响因子为12.110,主要发表与可再生能源相关的研究论文和综述等。农林生物质具有水分和氧含量高、热值和能量密度低

2021-04-04

多个Nature子刊关注热点 |引领4D新时代,联合技术如何玩转国自然研究热点?

2020年10月19日,第19届人类蛋白质组组织世界网络大会(hupo2020.org)上,新一代4D蛋白质组学技术因捕集离子淌度技术(TIMS)和平行积累连续碎裂(PASEF®)方法的成功商业化而获得HUPO科学技术奖。该奖项以表彰新的方法改变了科学家研究蛋白质组学的方式,验证了timsTOF Pro使用短梯度的大队列深度4D-蛋白质组学在转化医学中的应用。

2021-03-11

研究揭示大气老化过程会增强生物质燃烧细颗粒物的氧化应激

 大气细颗粒物(PM2.5)暴露对人体健康具有副作用,会提高呼吸道和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病率。近几十年来,学者从流行病学的角度对大气颗粒物细胞毒性和致癌潜势等进行研究,然而,有关气溶胶影响人体健康的具体机制仍不清楚。颗粒物暴露后会诱发人体组织产生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OS)是一个重要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氧化应激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人体

2020-11-05

研究揭示团聚体周转动态与根际激发效应的关联

根系既能驱动土壤团聚体周转(aggregate turnover),在团聚体的形成(formation)和破碎(breakdown)过程中调控土壤有机碳的稳定和分解,也能驱动根系-土壤互作,产生根际激发效应(rhizosphere priming effect,RPE)。然而,受限于方法,二者间的机制性联系目前仍停留在假说阶段(即“团聚体周转假说”),缺少直

2020-09-10

研究揭示不同形式氮添加对草地根系分解的影响机理

氮沉降作为全球变化的主要现象之一,深刻影响陆地生态系统过程及与其相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如凋落物分解。凋落物分解参与生态系统碳的周转与循环,影响生态系统碳的收支平衡,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核心关键过程。近年来,国内外生态学家通过野外模拟实验开展了大量氮沉降增加对凋落物分解影响的研究,并积累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是,目前已开展的模拟氮沉降实验大多采用人工施加无

2020-06-03

研究实现生物质中氢键裁剪与重构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有机催化研究组研究员徐杰、副研究员马红等在氢键可控重构方面取得新进展,建立了氢键结合能测定新方法,并将其应用于预测和实现生物质羟基氢键的可控裁剪和重构过程。氢键的识别和裁剪,是生物质资源化利用的关键问题之一。木质纤维素等生物质资源结构中富含羟基,存在大量分子内和分子间氢键,使生物质体系的溶解和转化难度增大。有目的

2020-05-03

研究揭示森林演替驱动生物固氮及其关键机制

传统观点和理论研究认为生物固氮速率在森林演替初期或中期达到峰值,而演替后期生物固氮逐渐减弱甚至停止。这样的观点主要基于两个基本假设。其一,演替初期或中期土壤养分(尤其是氮)贫瘠,固氮植物和固氮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有优势地位;但演替过程土壤氮逐渐累积增加,因此演替后期生物固氮已不具有竞争优势,固氮速率降低或者终止。其二,磷是参与固氮反应的重要能源物质(ATP)

2020-01-03

浮萍高效氮利用机制和无氮条件下高淀粉生物质生产研究取得进展

氮(N)是作物生长最重要的营养素,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自20世纪中叶的绿色革命以来,氮肥被广泛使用以促进作物生长和增加产量。到目前,农业生产中氮的用量已达到1.1亿吨/年。氮肥的过度施用不仅增加了作物生产的成本投入,也直接导致了水体富营养化和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因此,在可持续农业中,优化氮肥用量至关重要。但是,目前主要的谷类作物如小麦、玉米和水稻的氮素利用率

2020-01-03

基于水/氧循环的生物光电化学体系用于太阳能转化与存储研究获进展

太阳能作为自然界中存在最广泛的可再生能源(23,000 TW/年),如何实现其高效合理地开发利用一直是科研工作者们的研究热点。从目前发展阶段来看,对太阳能的利用主要集中在太阳能电力系统、太阳能热力系统以及太阳能燃料系统三个方面。然而,地球自转引起的区域性光源间歇问题却极大地限制了太阳能向其他能源的连续转化,使其不能满足日常生产生活中源源不断的能量需求。针对这

2019-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