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肿瘤内异质性或将成为肺癌免疫治疗另一重要标志物

肿瘤学期刊《分子肿瘤》(Molecular Cancer)在线发表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肺癌首席专家张力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肿瘤内异质性(ITH)可作为肺癌接受抗PD-1/PD-L1单抗治疗的预测生物标志物。这是首个基于单点取样方法证明中国人群肺癌瘤内异质性与免疫治疗相关性的研究。在过去十年内,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在肿瘤的临床治疗中取得了显着的进

2021-04-15

新研究揭示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的有效治疗靶标和血清诊断标志物

在物质条件充盈的当下,暴饮暴食和懒于运动的生活方式虽然深受人们喜爱,但也导致了我国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的发病率骤升。NAFLD是由单纯性肝脏脂肪变性、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最终进展到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的慢性进展性疾病,而肥胖、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引起的肝脏代谢失调是NASH发病的关键驱动力。因此,靶向脂质代谢途径抑制NAFL

2021-03-31

Sci Rep:研究揭示成年人神经干细胞生物标志物

众所周知,哺乳动物的学习和记忆中心是一种叫做海马体的结构,该结构具有显著的能力,可以在整个生命中不断地产生新的神经元。新生儿神经元是由神经干细胞(NSC)产生的,它们对于形成学习,记忆和情绪控制所需的神经回路至关重要。在衰老过程中,神经干细胞的数量减少,导致神经发生减少以及与年龄相关的认知能力下降,焦虑和抑郁。因此,如果想要利用神经发生来中止或逆转年龄相关的

2021-03-25

JAMA: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可能是骨和软组织肉瘤患者的一个可靠的预后生物标志物

jama:Evaluation of Absolute Lymphocyte Count at Diagnosis and Mortality Among Patients With Localized Bone or Soft Tissue Sarcoma

2021-03-24

Cancer Med:生物标志物能够提高癌症药物的成功率

近几十年来在开发新的抗癌药物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例如Herceptin,一种靶向药物,用于治疗被诊断患有HER2阳性乳腺癌的女性。尽管取得了这些成功,癌症仍然是心脏病之后的第二大死亡原因,进入临床试验测试的所有抗癌药物中有将近90%失败。

2021-02-26

JCI Insight:新型生物标志物或能预测哪些胰腺癌患者对CD40免疫疗法产生反应

2021年2月9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JCI Insight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血液中的炎症或能作为一种新型生物标志物来帮助识别对免疫刺激药物CD40激动剂无反应的恶性胰腺癌患者。我们都知道,胰腺癌会诱发系统性的研究,这在血液中是能够检测到的,研究者发现,当利用CD40激动剂和化

2021-02-08

多篇文章聚焦科学家们在疾病生物标志物研究上取得的新成果!

本文中,小编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聚焦科学家们在疾病生物标志物研究上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给大家!【1】Clin Epigenet:父亲精液中的特殊生物标志物或与后代自闭症发生风险直接相关doi:10.1186/s13148-020-00995-2如今研究人员在人类精子中识别出了特殊的生物标志物,其或能揭示男性后代患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倾向,这些生物标志物具有

2021-01-26

基于稀土纳米荧光探针实现唾液肿瘤标志物即时检测

  早期准确、灵敏地检测肿瘤标志物对于降低其死亡率十分重要。人体唾液中含有几十种生物标志物,包括蛋白质、核酸、电解质和激素等,可提供有关口腔和全身健康状况的重要信息,因此唾液检测在癌症早期诊断中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唾液检测的显着优势在于安全无创地收集唾液,减少医护人员和其他患者之间交叉感染,因此较适用于现场即时检测(POCT)。然而,由于

2021-01-14

“帕金森病潜在生物标志物的生物成像荧光探针”在Chemical Society Reviews发表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 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性退行性疾病,又称震颤麻痹,多发于老年群体。PD作为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据统计,我国PD患者人数目前近300万,且以每年10万的速度在递增。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帕金森病患者的数量还在不断攀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经济

2021-01-13

Clin Epigenet:父亲精液中的特殊生物标志物或与后代自闭症发生风险直接相关

2021年1月13日 讯 /生物谷BIOON/ --如今研究人员在人类精子中识别出了特殊的生物标志物,其或能揭示男性后代患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倾向,这些生物标志物具有表观遗传特性,这就意味着其能够参与调节基因组活性的分子因素的改变(比如不依赖DNA序列的基因表达),并能够遗传给后代。近日,一篇刊登在国际杂志Clinical Epigenetics上的研究报告中,

202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