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G53通过调节非小细胞肺癌中G3BP2的活性来抑制肿瘤进展和应激颗粒形成
癌细胞通过过度形成应激颗粒(SGs)而对化疗干预产生耐药性,这些应激颗粒是由致癌蛋白G3BP2调节的。选择性调控G3BP2/SG信号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种潜在手段。
Nature:根据结构对EGFR突变进行分类可更好地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匹配靶向疗法
2021年9月19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按结构和功能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进行分组,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匹配合适的药物提供了一个准确的框架。这一发现确定了四个突变亚群,并介绍了测试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TK
CRISPR大牛张锋教授发现一类极具应用潜力的新型基因编辑系统---转座子编码的RNA引导的DNA内切酶
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类新的可编程的DNA修改系统,称为OMEGA,它们可能天然地参与了在整个细菌基因组中重排小片段 DNA的工作。
NEJM:临床试验表明抗体偶联药物trastuzumab deruxtecan有潜力治疗HER2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
一项国际临床试验发现,超过一半的带有HER2基因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在使用一种将化疗药物与高度靶向的抗体偶联在一起的药物(即抗体偶联药物)治疗后,这些患者体内的肿瘤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停止生长或缩小。
人类调控相关非编码变异整合解析方面取得进展
人类基因组中97%的区域虽不编码蛋白,但仍具有不可忽视的功能,已知超过90%与疾病和性状关联的变异均位于非编码区。然而,相关变异的生物学功能与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探索。近日,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ICG)、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信息中心(CBI)、蛋白质与植物基因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Nat Cancer:肺部驻留棒状细胞激活后释放的分泌因子可增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
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组由排列在肺部气道的棒状细胞分泌的抗免疫抑制因子。他们发现在一种肺癌小鼠模型中,这些棒状细胞因子能抑制高度强效的称为髓样源性抑制细胞(MDSC)的免疫抑制细胞。
研究人员提出食品中兽药及其代谢物非靶向筛查新方法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高分辨分离分析及代谢组学研究组研究员许国旺团队在食品中风险物质非靶向筛查技术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通过系统研究兽药及其相应代谢物的质谱碎裂特征,构建了复杂食品基质中兽药及其代谢物的非靶向筛查策略,可为食品中风险物的发现提供技术手段。食品安全关系国计民生,不断出现的未知/新型风险物质给食品安全带来挑战。针对未知风险物识别的难题,
Redox Biol:G 蛋白信号转导 6 (RGS6) 的肝调节因子通过促进氧化应激和 ATM 依赖性细胞死亡来驱动非酒精性脂肪肝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全球最普遍的慢性肝病,其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Nature:科学家有望开发出非阿片类的镇痛剂来治疗人类慢性疼痛
来自莫纳什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取得了一项重大的研究突破,或为开发新型非阿片类镇痛药来安全且有效地治疗神经性疼痛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