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编码RNA之piRNA最新研究进展

2017年10月31日/生物谷BIOON/---Piwi互作RNA(piRNA)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类小RNA分子,主要在生殖细胞系中表达,对于维持生殖系DNA完整、抑制转座子转录、抑制翻译、参与异染色质的形成、执行表观遗传调控和生殖细胞发生等均有重要作用。过去的研究表明,生殖细胞特异性表达的PIWI家族蛋白是piRNA作用途径的中心,为piRNA生物生成及功能所必需。小鼠PIWI家族包括MILI、

2017-10-31

编码RNA之环状RNA最新研究进展

2017年10月31日/生物谷BIOON/---环状RNA(circRNA)是一类不具有5' 末端帽子和3' 末端poly(A)尾巴、并以共价键形成环形结构的非编码RNA分子。环状RNA是区别于传统线性RNA的一类新型RNA,具有闭合环状结构,大量存在于真核转录组中。大部分的环状RNA是由外显子序列构成,在不同的物种中具有保守性,同时存在组织及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特异性。大部分环状RNA在细胞浆中富

2017-10-31

编码RNA之snRNA和snoRNA最新研究进展

2017年10月31日/生物谷BIOON/---细胞内有小核RNA(small nuclear RNA, snRNA)。它是真核生物转录后加工过程中RNA剪接体(spilceosome)的主要成分。现在发现有五种snRNA,其长度在哺乳动物中约为100-215个核苷酸。snRNA一直存在于细胞核中,与40种左右的核内蛋白质共同组成RNA剪接体,在RNA转录后加工中起重要作用。小核仁RNA(smal

2017-10-31

编码RNA之lncRNA最新研究进展(第2期)

2017年10月31日/生物谷BIOON/---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一类不编码蛋白的RNA分子,长度在200bp以上;研究表明,lncRNA具有保守的二级结构,可以与蛋白、DNA和RNA相互作用,参与多种生物学过程的调控。国际著名的非编码RNA数据库NONCODE中显示,目前人类和小鼠的长非编码RNA基因的数目分别为56018和46475个。ln

2017-10-31

编码RNA之lncRNA最新研究进展(第1期)

2017年10月31日/生物谷BIOON/---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一类不编码蛋白的RNA分子,长度在200bp以上;研究表明,lncRNA具有保守的二级结构,可以与蛋白、DNA和RNA相互作用,参与多种生物学过程的调控。国际著名的非编码RNA数据库NONCODE中显示,目前人类和小鼠的长非编码RNA基因的数目分别为56018和46475个。ln

2017-10-31

志愿者招募—2017第五届编码RNA研讨会

生物谷主办的2017(第五届)非编码RNA与疾病研讨会志愿者招募开始了,会议时间:2017.10.27-28日,会议地点:上海市徐汇区肇嘉浜路500号。此次会议将继续围绕非编码RNA调控机理, 技术方法以及与疾病关系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座谈,分享最新非编码RNA研究成果与经验,推动学科发展,促进转化医学及合作。本次会议邀请到了多名“青千”做我们的嘉宾,都是业内的实战派专家!报名参与既有与行业大咖

2017-10-17

瘤内DNA免疫疗法解锁PD-1/PD-L1肿瘤免疫治疗潜力!响应群体总缓解率从0%提高至50%

 2017年10月26日讯 /生物谷BIOON/ --OncoSec Medical是一家专注于开发基于DNA的瘤内肿瘤免疫疗法的生物技术公司。近日,该公司公布了实验性瘤内DNA肿瘤免疫疗法ImmunoPulse IL-12两项II期临床研究(OMS-I100,OMS-I102)的更新数据。OMS-I100是一项单药研究,在51例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中开展,研究中患者仅接受ImmunoPu

2017-10-26

如何快速获得编码RNA与疾病的最前沿资讯?

非编码RNA是指不能翻译为蛋白的功能性RNA分子,占人类基因组的98%,之前被认为是没有功能的, 称为“垃圾RNA”, 或是叫“暗物质”。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 基因芯片以及生物信息学的快速发展,这些大量的非编码RNA在人类生物学和疾病中发挥的作用被逐步揭示出来。其中具调控作用的非编码RNA主要包括miRNA、circRNA以及长链非编码RNA。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非编码RNA在人类疾病的调控中扮演了

2017-10-12

Scicence:ZATT蛋白能够修复癌症治疗产生的DNA损伤

2017年10月8日/生物谷BIOON/---最近,来自NIH的研究者们首次发现了细胞修复严重的DNA损伤—“DNA-蛋白质交联(DPC)”。研究者们发现一类叫做ZATT的蛋白质能够与另外一类叫做TDP2的蛋白质合作抑制DPC的发生。由于DPC往往在癌症患者接受特定治疗之后出现,因此对这一机制的理解能够有助于提升癌症患者的健康水平。相关结果发表在最近一期的《Science》杂志上。根据该文章的通讯

2017-10-08

Science:感染性损伤后中性粒细胞的作用机制探究

2017年10月8日/生物谷BIOON/---此前我们一直认为中性粒细胞的主要效应是引起炎症反应,而最近研究者们发现了中性粒细胞在非感染性损伤之后对于伤口愈合的促进作用。在最近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的文章中,作者们描述了中性粒细胞在小鼠损伤发生之后的实时动态变化过程。长期以来,医学研究者们认为中性粒细胞对于损伤修复具有正面的作用,但对于某些患者来说中性粒细胞往往导致了不必要的炎症反应,使得

2017-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