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电离辐射引起核内染色质结构调控证据
染色质是真核生命遗传物质DNA在细胞核内的存在形式,染色质根据细胞的活动状态和响应过程,如DNA复制、基因转录、DNA损伤响应和修复等,进行结构调节。染色质结构受电离辐射发生双链断裂(DSB)后的解聚现象已有报道,但是学界缺乏关于核内原位的染色质结构改变的证据支持,DNA发生双链断裂后,损伤响应和修复蛋白形成的修复聚合体亚结构图像亦不清楚。近日,
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
胞外囊泡(EV)是由正常和疾病细胞释放的纳米大小的囊泡,作为一种新的细胞间通讯形式,可以作为基因和药物的有效治疗载体。然而,EV的体内特性,如组织分布、血液水平和尿液清除率,这些将决定其治疗效果和潜在毒性的重要参数仍有许多未知之处。MSC-EV在体内的分布与代谢间充质干细胞(MSC)分泌大量的EV(MSC-EV),MSC-EV内容物包括各种蛋白和
研究观测染色质重塑中DNA的B-Z构象转变
近年来,Z型DNA(Z-DNA)的研究引发关注,但是在细胞中对其进行观测还存在困难,主要原因是缺少一种简便可靠的手段对其进行直接观测。最近,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研究员黄青课题组与郑州大学张凤秋课题组合作,利用红外光谱技术观测并研究染色质重塑中DNA的B-Z构象转变,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nalytical Chemistry上
超高分辨光学成像研究取得进展
基于单分子定位的超高分辨率显微成像技术(例如PALM、STORM、directSTORM等)已达10 nm左右的光学分辨率。然而,要获得超高分辨率图像,需要较长的采集时间(1-30分钟),而样品漂移(通常1 nm/s)会对此产生影响。目前,加入外源标准参照物(荧光小球、金属纳米颗粒等),引入基于额外近红外监测轴向焦平面变化的商用漂移校正系统,或使
研究揭示开放核小体导致染色质松散的分子机制
常规核小体的结构包括一个由四种组蛋白H2A、H2B、H3、H4组装而成的蛋白核心,一条在组蛋白核心上缠绕1.6圈、长度为147 bp的双链DNA。核小体具有稳定的结构,对DNA组成和组蛋白修饰的改变均不敏感。组蛋白变体可改变核小体和染色质结构调控基因转录,在迄今测定的所有单核小体结构中,组蛋白H3变体核小体是构象改变最大的CENP-A核小体,结构
研究解析微藻脂质合成关键酶功能分化取得进展
乙酰CoA:二酰基甘油酰基转移酶(DGAT)是催化三酯酰甘油(TAG)的最后一步合成的关键酶,也是TAG合成的限速酶。DGAT在植物种子发育与萌发、叶片新陈代谢、幼苗发育等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动物中,由于与TAG合成及代谢紧密相关,DGAT可作为治疗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药物靶标。DGAT是提高微藻油脂含量的关键靶标基因,长期受到关注
磁共振快速三维成像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劳特伯生物医学成像中心副研究员王海峰和医学人工智能中心研究员梁栋开展合作,在磁共振快速三维成像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研究人员基于波浪鸡尾酒(Wave-CAIPI)快速三维成像技术,提出波浪(wave)梯度参数优化方案;针对波浪梯度存在的梯度零阶矩不为“零”问题,提出新的截断式波浪梯度,不仅完善磁共振快速三维成像理论基础,并进一步
脂质或在帕金森疾病疾病发生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
2020年10月24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麦克林医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一类关键脑细胞的脂质改变或在炎症和帕金森疾病发生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相关研究结果有望帮助开发治疗帕金森疾病的新型疗法。图片来源
科学家成功成像并追踪视网膜中免疫细胞的神秘活动轨迹!
2020年10月13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eLife上题为“Imaging single-cell blood flow in the smallest to largest vessels in the living retina”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洛克菲勒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在眼睛后部活体视网膜中观察到了免疫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