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球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市场将达到90亿美元
根据全球领先的制药与医疗保健顾问公司Decision Resources日前发布的一份新报告,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药物市场将以6%的年度复合增长率(CAGR)增长,到2023年达到近90亿美元。
FDA批准首个用于成人遗传性眼病的视网膜植入物Argus Ⅱ
2013年2月14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宣布,批准Argus Ⅱ视网膜假体系统作为首个植入式治疗成人晚期视网膜色素变性(RP)的装置。设备由一个小的视频摄像机、发射眼镜、影像处理单元(VPU)和植入型视网膜假体(人工视网膜)组成,取代视网膜退化细胞的功能,并改善患者对图像和运动的感知能力。VPU会将视频摄像机的图像转换成电数据无线传输到人工视网膜上。
Nat Commun:特殊分子支架——神经变性疾病靶向性疗法的新思路
近日,来自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一种特殊的分子支架可以促进细胞的关键部分进行相互作用,进而可以治疗痴呆症和运动神经元疾病等,为后期开发治疗神经疾病的靶向药物疗法提供了新的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刊登于国际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PNAS:Ω3不饱和脂肪酸或可抑制老年黄斑变性患者眼部的血管生成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PNAS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首次阐明了Ω(ω)-3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CPUFAs)、DHA和EPA以及细胞色素P450(CYP)衍生的特殊生物活性产物,可以通过调节患处微环境免疫细胞的募集来影响脉络膜新血管生成以及眼部血管的渗漏。
IOVS:中药迷迭香成分对视网膜具有保护作用
2012年11月29日讯 /生物谷BIOON/ -- 草药在亚洲整个历史及早期欧洲文化中被广泛使用。最近几年,草药受到了西方医学的重新关注。目前,科学家们正从许多药材中分离提取活性化合物,并记录它们的抗氧化及抗炎症作用。
Nat Commun:干细胞: 从人类干细胞到感光视网膜
本期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说,有感光能力的视网膜组织已从人诱导多能干细胞被生成。这项工作为研究人视网膜发育和造成失明的疾病提供了一个系统。
FDA授予拜耳Eylea突破性疗法认定——有望成为首个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药物
Eylea有望成为首个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治疗药物,上月Eylea获FDA和欧盟批准用于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是该药的第3个适应症。
PNAS:脂质分子的缺失和神经元变性直接相关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PNAS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来自阿拉巴马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一种天然脂质水平的降低和大脑的老化直接相关,这种脂质分子是一种存在于有机体中的类脂肪分子,其在机体许多生化反应过程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人员发现这种类脂肪分子可以引发产生多巴胺的神经元死亡,当产生多巴胺的神经元死亡或者功能失调时,就会引发机体出现和帕金森疾病相关的症状。
Nat Photonics:科学家开发新视网膜假体 原理类似太阳能电池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5月13日报道,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开发出一种类似于太阳能电池系统的视网膜假体,可通过手术植入视网膜下面,帮助那些因退行性眼病而失明的患者恢复视力。相关论文发表在今天出版的《自然·光子学》杂志上。 老年性黄斑变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等视网膜退行性病变患者,其视网膜感光细胞缓慢退化,最终会导致失明,但内部视神经基本未损,还能将来自感光细胞的信号传输给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