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研究者们综述了新出现的肿瘤微生物微环境
研究者在本文中总结了支持肿瘤内微生物群存在于各种类型癌症的现有证据,主要关注肿瘤内微生物群的异质性以及肿瘤内微生物群组成与肿瘤预后事件的关联。
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者们揭示了加速慢性萎缩性胃炎进展的发病机制
本研究通过鉴定ROS-IL-33-AMPK- ulk1自噬轴内的潜在治疗靶点,强调了这些发现的临床意义。调节该轴的活性,包括清除ROS、抑制IL-33表达和抑制自噬,可能为治疗CAG提供新的方法。
西南医科大学罗茂团队综述了MicroRNA对血管平滑肌表型转化的调节
血管在维持生物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调节血管重塑,从而改变血管的形态。血管活动参与了血管平滑肌细胞与其他血管细胞之间的通讯。
西南医大研究发现,每天吃大豆食品,降低心脏病、糖尿病风险
这项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发现,大豆摄入量与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呈负相关,研究结果支持特定摄入豆腐和纳豆以预防心血管疾病和延长寿命。
西南医学中心开创新型基因编辑方式,可永久性恢复心脏病严重损伤,已完成概念验证研究
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一种缺血后发生的组织损伤,即使恢复供血,组织功能也无法完全恢复。这种损伤常在心脏病发作或中风后发生。
BJC:西南大学崔红娟/重庆医科大学梁平团队,发现成人最常见、最致命脑瘤的治疗靶点!
这项研究探究了HECTD3对PARP1的多泛素化调控作用,由于PARP1在肿瘤中作用的多效性,HECTD3有可能为GBM在内的脑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有效靶点。
西南交通大学重磅研究:纳米药物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现状及可能的治疗策略
人们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发病机制的认识不断加深,极大地推动了RA有效治疗方案的发展。然而,部分患者对现有治疗的反应不足,长期给药或在非靶点分布所伴随的全身毒性,以及由于生物利用度不佳而导致的综合疗效,仍然是RA完全缓解过程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到目前为止,这些存在的局限性激发了人们对纳米药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全面学术研究。为了提高类风湿关节炎(RA)的给药效
两种竹类新种落户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
近日,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的种子大家庭迎来两位特殊的新成员——来自竹亚科玉山竹属(Yushania)和悬竹属(Ampelocalamus)的野外采集种子。在十余年来种质资源库收集的数万份植物种子当中,这批种子有其特殊的意义。中国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在竹子的种类、分布面积、蓄积量、竹材和竹笋产量等方面居世界第一位。竹类植物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扮演着
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陶晓奇副教授课题组在国际Top期刊发表高水平综述论文
近日,国际Top顶级期刊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最新刊登了我院陶晓奇副教授课题组发表的题为“Conjugation of antibodies and aptamers on nanozymes for developing biosensors”论文。该期刊为国际工程科技类顶级期刊,在分析化学领域排名第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