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利用“睡美人”基因传输系统来开发抵御真菌性感染的新型疗法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PNAS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德克萨斯大学安德森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利用睡美人基因(转座子)传输系统成功地对T细胞进行了修饰,旨在开发抵御侵袭性曲霉属真菌引发的致命性感染。
Cell:研究人员首次发现获得性性状通过小RNA遗传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Cell刊登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Transgenerational Inheritance of an Acquired Small RNA-Based Antiviral Response in C. elegans。”中心研究人员通过RNAi技术首次发现,获得性性状可以通过小RNA进行遗传,而不需要基因组DNA的参与。
四环医药抗感染创新药成功获得临床批件
实现重大研发成就 香港2011年12月21日电 /美通社亚洲/ -- 四环医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港交所股份代号:0460,“四环医药”或“本公司”),中国领先的心脑血管药物制药公司之一,宣布其间接附属公司 -- 山东轩竹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山东轩竹”)所开发的碳青霉烯类新型抗感染药“艾帕培南”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颁发临床批件。
Cancer Res:揭示卵巢癌获得性化学耐药的分子机制
2012年8月17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国际著名杂志Cancer Research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指出,个体病人多个卵巢癌基因组的存在以及基因LRP1B下调作用的缺失和特定患者的化学耐药性的发展相关,这些特定患者具有浆液性癌症亚型特征,而且其在初次治疗后,病症又会复发。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使用病人的肿瘤样品来研究其对化学疗法耐药性的分子机制。
:揭示卵巢癌获得性耐药机制
澳大利亚墨尔本的彼得麦卡勒姆癌症中心的癌症基因组学和遗传研究组负责人David Bowtell博士,和他的同事利用肿瘤样本进行研究,首次报道了高度恶性浆液性卵巢癌化疗耐药性的机制。 "高度恶性浆液性癌约占上皮侵入性卵巢癌死亡率的三分之二"Bowtell说,"我们试图发现从患者第一次接受手术和化疗,到肿瘤复发并最终发展为抵抗化疗,这一过程中的分子变化。
PLoS ONE:揭示抗生素、细菌生物被膜及慢性感染之间的潜在关联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PLoS ONE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南加州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了抗生素和引发慢性肺部疾病等症状的细菌生物被膜形成之间的关系,该研究为阐明细菌生物被膜被激活的分子机制以及开发新型疗法提供了一定的研究数据和思路。
J Clin Microbiol:揭示金属铜可有效降低医院获得性细菌感染
近日,来自南卡罗来纳医科大学的研究者建议,通过增加医院医护人员和病人经常接触的医疗器械表面的铜可以明显降低医院获得性感染的风险,相关研究成果刊登在了7月份的国际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上。
Nature:解开结肠癌获得性抵抗EGFR阻断治疗之谜
6月13日,Nature杂志在线报道了结肠癌获得性抵抗EGFR阻滞治疗研究的重要进展。表达野生型KRAS蛋白的结肠癌细胞往往对EGFR阻断治疗敏感。但在该治疗开始几个月后,几乎都发生抵抗性。对获得性抗EGFR抗体抵抗的机制尚不清楚。这种情况与某些小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情况大相径庭。比如,在ABL、EGFR、BRAF和MEK等蛋白的编码基因突变时,才会出现针对其相应抑制剂的治疗抵抗。
JBC:揭示细菌利用机体蛋白质实施致死性感染的分子机制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上的研究论文中,来自约克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揭示了细菌利用人类机体蛋白质实施感染的分子机制。研究者Jennifer Potts教授表示,我们揭示了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以吸附到人类机体血液中的两种蛋白质:纤连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