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trients:科学家揭示自闭症和脑-肠微生物组之间的神秘关联
来自南加州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分析近200篇覆盖ASD与大脑-肠道微生物组系统之间关联的研究报告后指出,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生活在人类肠道系统中数万亿的微生物—肠道菌群或许在调节机体大脑功能、社会行为和自闭症症状上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
eLife:斑马鱼全脑转录图谱揭示神经元表型分子调控规则
eLife在线发表题为The landscape of regulatory genes in brain-wide neuronal phenotypes of a vertebrate brai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研究员何杰
商汤科技携手澳门镜湖医院,共推粤港澳大湾区智慧医疗发展
在近日于澳门举办的全球首届“BEYOND Expo国际科技创新博览会”上,人工智能软件公司商汤科技SenseTime与澳门镜湖医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基于商汤SenseCare®智慧诊疗平台,围绕智慧诊疗、智慧医院建设、医疗创新前瞻研究等方面展开合作,实现临床诊疗的智慧化升级,为市民带来更优质的就诊体验,并助力打造澳门地区的高水平医疗中心。
鼢鼠胃肠道微生物区系研究获进展
肠道微生物伴随宿主进化并与动物胃肠道构成了复杂的微生态系统,参与宿主食物降解、营养吸收、免疫调节等重要生理活动,对宿主健康至关重要;肠道微生物组成和功能受到宿主遗传背景、年龄、消化道不同部位等内在因素,以及食物组成、地理环境、季节等外在因素的共同影响。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和甘肃鼢鼠(E. cansus)属于两种典型的地下啮
研究揭示人类海马体精细亚区处理工作记忆的神经动力学机制
工作记忆是一种对信息进行暂时加工和贮存的容量有限的记忆系统,作为知觉、长时记忆和动作之间的接口,是思维过程的基础支撑结构。海马体则被认为是执行工作记忆认知功能的重要脑区,人类电生理研究一致发现,海马体单个神经元在工作记忆加工中持续放电。然而,海马体由不同的精细亚区组成,是一个复杂的异质结构,各精细亚区如何参与并协同完成工作记忆认知活动
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 长春新碱有助于跨物种脑老化的自噬功能下降
自噬功能下降被认为是衰老的标志。在许多组织中,这种胞质内降解途径的活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自噬诱导可以缓解许多生物的衰老,包括小鼠。自噬是神经元的重要保护途径,衰老是常见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我国科学家提出多脑区协同类脑控制架构
机器人精细操作是完成高精度任务的必要条件,作为主要反馈源的显微视觉具有窄视野、小景深、平面成像等特点,导致小空间内的观测状态不能直接反映操作空间位姿,这种“所见非所得”给复杂场景下的机器人精细操控提出了挑战。近日,来自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团队在《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
BMC Plant Biology:杜鹃花属植物自然杂交区遗传结构研究获进展
自然杂交(natural hybridization)是指自然条件下遗传上存在明显区别的两个物种之间成功交配的现象。自然杂交在植物界中普遍存在,据统计被子植物中约有25%的物种发生过杂交或基因渐渗。杂交物种形成与适应性进化机制是进化生物学研究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探究自然杂交区内种群遗传结构与生殖隔离机制,有助于阐释杂交物种形成过程及其适应性进化机
Microbiome: 多胺代谢与肠道微生物区系和睾丸功能障碍的关系
外源性毒素损害男性生育能力是一个严重的世界性问题,威胁着新生儿的健康,并导致不育。然而,毒性暴露和睾丸功能障碍之间的代谢联系仍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