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Metabol:无效的脂质代谢或许是诱发机体过重的原因
2018年6月6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 Metabolism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瑞典卡罗琳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无效的脂质代谢或许是诱发机体过重的一种可能性原因。在某些情况下,机体长时间的体重增加或许归咎于脂肪代谢能力的降低,对于敏感性的个体而言,如果他们想要避免过重或患上2型糖尿病的话,就需要进行更多的生活方式改变,如今研究人员也想通过研究开发出
Cell Metabol:不光依赖于血管发生 癌细胞还能利用脂质分子进行生长扩散
2018年6月5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 Metabolism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瑞典卡罗琳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当血液供应不足时,癌细胞就能使用脂质分子作为燃料而并非血糖,这一机制或能帮助解释为何肿瘤通常会对抑制血管生成的癌症药物产生耐药性。图片来源:dailymail.co.uk肿瘤的生长和扩散依赖于血管发生,而血管发生即新血管生成的一种过
研究发现NRG/ErbB信号通路在有机磷迟发性神经毒性中的作用
有机磷化合物用途广泛,常作为农业上的杀虫剂、除草剂和工业上的润滑剂、阻燃剂、塑化剂等,以及医学上的治疗药物。随着广泛的使用,有机磷的毒性问题也越来越被研究者所关注。有机磷毒性中研究较多的是神经毒性,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急性神经毒性;另一种是迟发性神经病(organophosphate-induced delayed neuropathy, OPIDN),后者的主要特征是在接触有机磷后1~2 周后才出
Science:细胞毒性T细胞竟让自身免疫疾病更加严重!
2018年5月7日/生物谷BIOON/---在英国,大约有3万例狼疮病例,这种疾病的发病率为1/1000。它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免疫系统发生故障并开始攻击人体。这能够会导致关节和皮肤问题,并在严重的情况下能够会导致心脏、肺部、大脑和肾脏受损。这种疾病的初始原因是未知的,不过基因被认为在其中发挥作用。这种疾病在女性中出现的几率比男性多9倍,而且通常在20至49岁之间发生。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
JBC:我国科学家阐明癌症代谢过程中葡萄糖和脂质调节之间的新型关系
2018年5月10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中国上海交通大学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鉴别出了一种特殊酶类,其或能帮助癌细胞制造其快速增殖所需的“基本原材料”,抑制该酶类的活性或能作为一种减缓癌症生长的新型策略,相关研究或能帮助研究人员开发出治疗癌症的新型疗法。图片来
Neurobiology of Aging:大脑中的脂质积累或是帕金森疾病的早期征兆
2018年5月3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eurobiology of Aging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哈佛医学院麦克林医院和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大脑中特定类型脂质分子水平的升高或能指示帕金森疾病的早期症状,相关研究或能帮助研究人员有效鉴别出哪些患者更容易患上帕金森疾病,同时也能帮助研究人员开发出有效治疗帕金森疾病的新型疗法。图片来源:McLean Ho
“爱吃”糖基因也能降低体脂
俗话说,人如其食。但事实证明或许并非如此。而是,你吃某些东西是因为你是谁。科学家就已经知道,FGF21基因会让人们摄入更多的碳水化合物。现在,研究人员首次表明,尽管它对饮食有影响,但这种基因的变体实际能减少体内的脂肪。资料图该研究结果发表在4月10日的《细胞报告》杂志上。该研究论文第一作者、英国埃克塞特医学院分子遗传学家Timothy Frayling表示:“我们很惊讶,与吃更多糖有关的基因,也与
Sci Rep:揭示肠道菌群影响宿主机体血糖和脂质水平改变的分子机制
2018年4月18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年来,肠道菌群引起了很多科学家的关注,如今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肠道菌群或会影响人类机体的多种生理学功能和疾病的发生;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Scientific Report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日本熊本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阐明了肠道菌群的改变对机体糖分和脂质代谢的影响,结果发现,肠道菌群所产生的次级胆汁酸(Secondary bile ac
Cell Rep:让机体摄入更多糖分的基因或许会有效降低体脂水平
2018年4月14日 讯 /生物谷BIOON/ --俗话说,人如其食,但有时候事实证明并非如此;从2013年开始,研究人员就发现了基因FGF21的常见版本能让我们摄入更多碳水化合物;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 Report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首次发现,尽管该基因对我们日常的饮食会产生某些效应,但该基因的突变体实际上会降低机体的脂肪含量。图片来源:me
我国科学家发现脂肪储存新机制——脂滴融合
脂滴是一种由单层磷脂膜构成、主要起储存脂肪的细胞器,存在于大多数物种和细胞类型中。脂滴的大小和生长与肥胖密切相关,新生脂滴直径小至100纳米,但在成熟白色脂肪细胞中单室超大脂滴可达100微米,具备很强的储脂能力,其生长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在973计划支持下,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蓬院士团队对脂滴生长和肥胖发生的分子机制展开了系统研究,提出了脂滴生长和脂肪储存的新机制——脂滴融合。在脂肪合成不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