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Science Advances:科学家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出完整的胶质母细胞模型

目前肿瘤研究常用的模型是2D培养皿中生长的肿瘤细胞,但这种模型缺乏肿瘤与间质的相互作用,并不能很好地模拟肿瘤增长的复杂生物学环境。这也是许多抗肿瘤药物在实验室阶段显示出良好的效果、但在临床试验中实际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为此,以色列的科学家团队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出可以模拟神经母细胞瘤多种生物学特征的模型,该研究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杂志,

2021-09-10

靶向LGALS1基因抑制脑肿瘤干细胞,有望治疗胶质母细胞

研究人员鉴定出编码碳水化合物结合蛋白galectin1的LGALS1基因是脑肿瘤干细胞和胶质母细胞瘤抵抗治疗的一个关键调节因子。LGALS1的基因缺失改变了脑肿瘤干细胞的基因表达谱,导致一组与胶质母细胞瘤的间质亚型相关的基因下调。

2021-09-01

中国神经母细胞新药!新型GD2靶向抗体Danyelza被国家药监局(NMPA)纳入优先审评,已在美国上市!

Danyelza于2020年11月在美国上市,是一款靶向神经节苷脂GD2的突破性药物。

2021-09-16

Cell Stem Cell:利用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培育出含有视杯的大脑器官

2021年8月23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人类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可被用来构建含有一种叫做视杯(optic cup)的眼睛结构的大脑类器官模型。这种大脑类器官自发地从大脑类似区域的前部发育出双侧对称的视杯,从而展示了ipsC在一种高度复杂的生物过程中的内在自我模式形成能力。相关研究

2021-08-23

Nat Commun:恢复分子钟可阻止神经母细胞生长

2021年7月31日讯/生物谷BIOON/---MYCN是已知的神经母细胞瘤的主要致癌驱动因子。MYCN激活是晚期神经母细胞瘤的一种标志,也是已知的代谢重编程的主要调节因子,有利于晚期神经母细胞瘤对其微环境的适应。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贝勒医学院和德克萨斯州儿童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分子钟可能是治疗神经母细胞瘤的关键。他们研究了MYCN高表达的患者。在

2021-07-31

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新型表达增强杂交IgGA Fc PD-L1抑制剂的溶腺病毒可激活多种免疫效应群体,从而增强体外、体内和患者来源的肿瘤器官的肿瘤杀伤

研究者证明了交叉同种型Fc区使ICI能够在各种肿瘤细胞系中引发IgA和IgG同种型的效应机制,随后多种效应机制的激活进一步增强了肿瘤杀伤,并被证明优于PD-L1 IgG1抗体或Atezolizumab(目前已被FDA批准的ICI)。

2021-08-23

Lancet Oncol:初步临床试验表明利用神经干细胞递送溶病毒有望治疗恶性胶质

2021年7月31日讯/生物谷BIOON/---恶性胶质瘤是成人中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案,平均生存期为14至21个月。胶质瘤细胞是出了名的耐药性和难治性,突出了对创新和有效疗法的关键需求,这些疗法比化疗和放疗等传统疗法的不良副作用更少。在一项新的1期临床研究中,来自美国西北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发的一种新型疗法改善了新诊断的恶性胶质瘤患

2021-07-31

首次在胶质母细胞中发现了狼狈为奸的造血干细胞

2021年7月13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德国癌症协会(DKTK)的研究人员首次在胶质母细胞瘤中发现了造血干细胞。这些造血干细胞促进了癌细胞分裂,同时也抑制了针对这种肿瘤的免疫反应。这一惊人的发现可能为开发针对这些恶性脑瘤的更有效的免疫疗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论

2021-07-13

Brain:一种免疫抑制性药物联合化疗手段或能有效治疗胶质母细胞

2021年6月26日 讯 /生物谷BIOON/ --胶质母细胞瘤是一种原发性脑癌,其复发率近乎100%,当这种癌症复发时,肿瘤就会对所有常规疗法产生耐受性,正因为如此,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5年存活率极低;引发这种高复发率的主要驱动因素就是胶质母细胞瘤细胞能适应肿瘤微环境中复杂的变化。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Brain上题为“De novo purine bio

2021-06-26

Clin Transl Immunol:新型EGFRvIII特异性CAR-T细胞可有效清除人类胶质母细胞

2021年6月18日讯/生物谷BIOON/---胶质母细胞瘤是一种侵袭性脑癌。每年有超过1800名澳大利亚人被诊断患有脑癌。脑癌是儿童和40岁以下成年人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被诊断出患有胶质母细胞瘤的成年人的五年生存率仅为5%。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澳大利亚沃尔特-伊莉莎霍尔医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使用专门设计的受体,能够在临床前模型中利用嵌合抗原受体(CAR

2021-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