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l.Invasions:气候变化影响植物入侵性
人工气候室控制实验 当前,生物入侵已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是全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入侵生态学尤其是与全球环境变化相结合,成为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杂志Biological Invasions 刊登了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生物入侵生态学组最新研究论文"Innate and evolutionarily increased advantages of invasive Eupatorium a
Veter Res:大鲵虹彩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及其结构变化
大鲵 (或称娃娃鱼) 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濒危珍稀两栖动物,为我国所特有、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虹彩病毒在全球范围普遍流行,是侵染众多鱼类、两栖类及爬行类等水生动物的重要病毒病原。有证据表明,虹彩病毒是包括蛙和大鲵在内的两栖类自然种群显著下降或消亡的原因之一,而鉴定虹彩病毒病原并阐明其基因组结构特征是研发相应病害防控技术的前提。
Nature:气候变化十年内或引起全球生态系统危机
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报道,根据一项新的科学研究,在不远的未来,全世界将迎来一场严重的气候危机。生态系统将受到冲击;人类的文化难以延续;数百万物种也将走向灭绝。本世纪中期,这次危机可能会先从印尼的部分地区爆发,最终蔓延到全球大部分区域。 此外,即使人们想方设法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也只能将危机发生的日期推迟到2069年左右。这份研究报告出自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
Nature:热带地区或受早期气候变化影响
据上周《自然》杂志发表的一项模拟研究显示,全球气候变暖将会持续一段时间,而时间的长短将取决于未来温室气体排放量。不幸的是,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最大的国家都是世界上最贫穷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 美国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Camilo Mora教授与其科研团队集合了所有气候模型,为不同地区预测什么时候会打破1860至2005年以来的气候常规。
Global Change Bio:气候变化影响雪兔-猞猁种群周期性波动
北美地区的雪兔-猞猁种群数量10年周期性波动一直是种群生态学中研究的一个热点,并且在生态学教科书中一直被用作猎物-捕食者相互作用形成种群周期振荡的经典案例。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农业动物生态研究组严川等通过分析长期数据发现:一,与传统的猎物-捕食模型不同,雪兔与猞猁之间存在非对称性的猎物-捕食者效应,即雪兔对猞猁为直接正作用,而猞猁对雪兔的负作用有两年时滞;二...
Nature Communications:三文鱼怎样感应季节变化
本期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说,鱼的一个名为“血管囊”(saccus vasculosus)的器官起体内时钟的作用,检测白天长短的季节差别。 在哺乳动物中,阳光是由眼睛捕捉的,信息被传递到脑垂体的结节部,后者将季节信息再传给大脑。这个腺体起一个季节时钟的作用,让大脑知道当前是白天还是夜晚,并将短的天与长的天区分开来,从而能够对不同季节进行分辨。
Science:科学家揭示了大脑发育过程的表观基因组学变化
2013年7月7日讯 /生物谷BIOON/--包括DNA化学修饰等的表观基因组变化能够基因组的信息量,被认为在学习记忆和衰老相关的认知减退中起重要作用。索尔克生物学研究所的科学家的最新发现表明DNA甲基化状态与从个体出生到成年的整个发育过程中的神经元动态变化高度相关,该发现有望揭示个体从胎儿发育到成年的神经元内基因组信息如何控制。大脑比机体的其他器官都要复杂,该发现为深入理解大脑联系打开了一扇门。
PLoS ONE:科学家发现细菌菌群会随着人类尸体的腐烂程度而不断变化
2013年11月3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PLoS ONE上的研究论文中,来自贝勒医学院等处的研究者称,人类死亡后尸体中的细菌类型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不断发生改变。 在人类尸体腐烂的自然发生过程中,细菌或许做出了部分贡献,但是具体涉及其中的细菌种群的多样性我们却知之甚少;此前研究由于技术限制,并不能在实验室条件下培养出人类机体中所生存的细菌。
Diver & Distribut:周浙昆等揭示未来气候变化对云南木本植物分布区的影响
由温室气体排放等原因引起的气候变化已经开始作用于植物的分布格局。探究气候变化如何作用于植物区域分布格局是制定前瞻性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的一个重要议题,这些前瞻性策略能减轻未来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FDA公布某些降胆固醇药物安全标签的变化
2012年2月28日,FDA公布了一些广泛使用的他汀类降胆固醇药物安全标签的重要变化。 这些产品,当用于饮食和锻炼,有助于降低一个人的"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