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科研人员发表高质量染色体级醋栗番茄基因组序列

醋栗番茄是栽培番茄的野生祖先种,以其优异的抗性、浓郁的风味、可与栽培番茄直接杂交、快速转育优良性状等特点,广泛用作现代番茄育种的重要种质资源。其基因组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对充分挖掘该野生种质资源的育种潜力和价值,促进番茄产业发展意义重大。因此,醋栗番茄的基因组研究受到研究者关注,此前已有个别基因组草图发布,但是,这些草图并不完整,高度碎片化,限制了它们在育种

2020-12-02

Nature:构建出一种计算机模型,可以准确预测新冠肺炎在美国10个大型城市的传播情况

2020年11月15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和西北大学的研究人员构建出一种计算机模型,并利用这种模型通过分析驱动感染风险的三个因素---人们在一天中去了哪里,停留了多长时间,以及有多少其他人在同一时间访问同一地点---准确预测了今年春天COVID-19在美国10个主要城市的传播情况。相关研究结果于2020年11月10

2020-11-15

医保局发布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试点城市名单

 11月4日,国家医保局官网发布《国家医疗保障局办公室关于印发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试点城市名单的通知》。按照《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试点工作方案》(医保办发〔2020〕45号)要求,根据各省(区、市)医疗保障局自愿申报的情况,确定了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试点城市名单。据统计,共有27个省的70个市纳入本次试点。

2020-11-05

科研人员发表近红外II区荧光影像技术及其生物医学应用展望文章

 荧光影像技术在生物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断检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红外II区荧光(1000-1700nm, NIR-II)成像技术克服了传统荧光 (400-900nm) 面临的强组织吸收、散射及自发荧光干扰,在活体成像中可实现更高的组织穿透深度和时间、空间分辨率,被视为最具潜力的下一代活体荧光影像技术。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

2020-11-12

科研人员研制出多功能黑色生物活性陶瓷材料

 生物陶瓷材料用于修复人体硬组织的历史悠久,从生物惰性材料(如氧化铝和氧化锆等)发展到既具有生物活性又可降解的生物材料(如磷酸盐和硅酸盐生物陶瓷、硅基生物玻璃等),其生理功能要求不再是简单的组织填充替代物,而是能诱导组织再生、调节细胞生长和功能分化的组织工程材料。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特定生物活性陶瓷材料具有促进软/硬组织特异性细胞再生活性的作用,被

2020-11-03

Nat Med:新冠疫情下城市危机预测出炉!城市密度越大,疫情可能越久

2020年10月15日讯/生物谷BIOON/---预测COVID-19的流行病学是指导全球疫情应对的一项重点工作。究竟是哪些因素推动了COVID-19在城市的传播,这仍然是一个不清楚的,初步分析出气候在决定疫情增长方面的作用是有限的。传染病传播的空间异质性可能受到当地人口或人员流动差异的影响,因此,由于易感个体的较高接触率,较高的人口密度可能促进病原体的传播

2020-10-15

中美科研人员合作揭开玉米叶片面纱

 记者从山东农业大学获悉,学校科研人员与多家科研院所合作攻关,利用高通量研究玉米转录因子调控位点技术、借助大规模转录因子数据重构玉米叶片基因表达调控网络。这一进展将帮助玉米基因编辑有的放矢,相关成果已于9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取得此次科研进展的研究团队,分别来自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美国康奈尔大

2020-10-13

Nat Biotechnol:测量城市污水中的新冠病毒RNA可提前7天预测COVID-19疫情

2020年9月25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通过每天从美国康涅狄格州纽黑文(New Haven)地区的污水处理厂采集样本,来自美国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能够比利用从来自纽黑文都市区收集的测试数据提前7天跟踪COVID-19的进展情况。相关研究结果于2020年9月18日在线发表在Nature Biotechnology期刊上,论文标题为“Me

2020-09-25

科研人员研发出新型原肌球蛋白受体激酶抑制剂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健康与医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刘青松、刘静药学团队研发出新型原肌球蛋白受体激酶(TRK)小分子抑制剂IHMT-TRK-284。该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药物化学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TRK主要包括TRKA、TRKB和TRKC三个亚型,分别由NTRK1、NTRK2和NTRK3

2020-09-18

科研人员开发出形状记忆多通道神经修复导管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药所人体组织与器官退行性中心研究员赵晓丽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教授范存义团队合作,研发出基于形状记忆纳米纤维膜构建的快速自成型多通道神经导管,促进神经突触的延伸生长及周围神经长段缺损的修复。相关研究成果以Bioinspired Multichannel Nerve Guidance Conduit Base

20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