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 Neuro:日研究者发现两种蛋白质结合程度可诊断抑郁症
近日,日本一项新研究发现,分析血液中两种蛋白质的结合程度,就可以诊断是否患上抑郁症。这一发现有望促进开发出用于诊断抑郁症的试剂等,改善抑郁症诊断缺少客观指标,只能采用问诊的局面。 神经突触之间的神经传导物质血清素不足被认为是抑郁症的一个原因。此前研究发现,血清素被过多清除与一种载体蛋白质不分解有关,而这种载体蛋白质必须与一种泛素蛋白质结合才能分解。
PLoS ONE:王琛柱等棉铃虫烟青虫气味结合蛋白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王琛柱研究组发现了一种有趣的气味结合蛋白——OBP10。一般认为,这类蛋白在嗅觉感器中发挥作用,用来运输气味分子到嗅觉受体上。但是,研究人员通过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的方法发现,这种蛋白不仅表达于棉铃虫和烟青虫的嗅觉器官(触角)中,而且在雄蛾的精液中也有表达。进一步研究证明,雄蛾可以通过交配将蛋白传递给雌蛾,并最终出现于雌蛾产的受精卵表面。
PNAS:转基因水稻大规模生产重组人血清白蛋白
由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武汉禾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代常领衔的研发团队从2006年开始进行植物源替代血浆来源的医药蛋白的研究与开发,现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已跨入规模化生产的阶段,填补了国际上此项技术空白。相关论文于2011年10月31日在线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报》。
JAMA Neurol:饮食和载脂蛋白基因型可影响个体患阿尔兹海默氏症风险
2013年6月18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JAMA Neurology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华盛顿大学等处的研究者通过研究表明,和阿尔兹海默氏症发病相关的个体大脑特定蛋白的脂化状态可能会因基因型疾病和认知疾病而不同,而且这些特定蛋白以及肽类的水平会受到饮食的影响。
.: 观察单链DNA与其结合蛋白的相互作用
在复制或修复过程中双链DNA必须解链成单链才能让功能分子结合并发挥他们不同的运作。细胞内蛋白特异地与单链DNA结合以阻止DNA的提前重组。不幸的是,这些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详细研究因需要昂贵的仪器与耗时的标记技术而受阻。在星材料研究与工程研究所的Yen Nee Tan与他的同事现在开发了一种方便的方法来特征化单链DNA与其结合蛋白相互作用。
Immunity:首次揭示机体炎性反应中脂多糖结合蛋白的三维结构
2013年10月16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来自柏林大学医学院的研究者通过研究首次解析了脂多糖结合蛋白(Lps Binding Protein,LBP)以及其突变体形式的三维结构,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Immunity上,该研究或可以帮助病人免于严重性感染疾病的威胁。
Trends Microbiol:能量耦合因子型转运蛋白的结构及其分子机制
Cell出版社综述期刊Trends in Microbiology于10月22日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结构生物学张鹏课题组题为《能量耦合因子型转运蛋白的结构和分子机制》(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energy-coupling factor transporters)的特邀综述。
Nature:人类干扰素诱导的GTP结合蛋白是一个抗HIV-1因子
两个小组在本期Nature上报告说,人类干扰素诱导的GTP结合蛋白MX2是“1-型人免疫缺陷病毒” (HIV-1) 和若干种其他慢病毒的一个强效抑制因子。 人们多年前就知道,与其相关的蛋白MX1在人体中能抑制HIV-1复制,但MX2过去却被认为没有抗病毒活性。 MX2的抗HIV-1活性对GTP酶的依赖性要远远小于MX1更广泛的抗病毒活性对GTP酶的依赖性,说明二者之间可能存在机制上的差别。
重组人血白蛋白产品跨入规模化生产
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OsrHSA)是一种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在水稻胚乳中表达的植物源的白蛋白产品,与血浆来源的人血清白蛋白(pHSA)有相同的结构和生理生化性质,并具有相同或者更好的促细胞生长和促抗体分泌的效应;可以减少培养基中胎牛血清或其它动物血清的使用量,作为人血清白蛋白(pHSA)和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理想替代品;是在细胞培养、疫苗和抗体研发中...
JEM: 生化与细胞所发现微管结合蛋白DCAMKL1调节成骨细胞功能
8月5日,国际医学期刊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邹卫国研究组题为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DCAMKL1 regulates osteoblast function via repression of Runx2的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