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PLoS One:纳米技术可精准检测隐藏在机体深处的病原菌

Copyright ©版权归生物谷所有,若未得到Bioon授权,请勿转载。 近日,中佛罗里达大学的研究者发明了一种新技术,这种新技术可以帮助医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包括克罗恩疾病在内的炎性肠病相关的病原菌。这种基于纳米颗粒的新技术也可以帮助科学家检测隐藏在人类组织深处的微生物。微生物可以引起严重的健康问题,当前我们所拥有的检测微生物的技术花费时间较长,而且时间过长容易耽误病人有效的治疗。

2012-11-18

Nature:组织因子和PAR1促进肠道诱导的血管重塑

瑞典哥德堡大学Sahlgrenska学院研究人员发现了肠道细菌影响血管形成的一种以前未知的机制。相关结果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研究结果可能为未来肠道疾病和肥胖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我们的肠道细菌数量是人体细胞数量的十倍以上。然而,我们很少知道肠道菌群的功能以及这些菌群对我们生理上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2012-11-18

Genome Biol:饮食结构变化会改变肠道结构

根据一项最新研究证实:饮食习惯的变化可以极大地改变肠道细菌平衡。 万亿细菌居住在我们消化道中,但它们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还不是很清楚,为了更好地了解细菌在体内的作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科学小组监测为

2014-07-28

《肝硬化中肠道的改变》给全球医学科技研究提供新思路--揭示肠道与肝硬化的秘密

浙大一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李兰娟院士团队最新微生态科研成果论著(Article)发表于国际顶尖期刊《自然》杂志

2014-07-25

Proteome Res:大肠内可能会致肥胖

12月21日,刊登在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杂志上的一项新的研究报告"Gut Microbiota Modulate the Metabolism of Brown Adipose Tissue in Mice"指出,生活在人们大肠内的细菌可能会降低“优质”脂肪组织(一种可快速消耗热量并可能有助于防止肥胖的特殊脂肪)的活性。

2012-11-18

Nature:科学家解码病原菌的毒素分泌结构---三型分泌系统

细菌感染宿主细胞:鼠伤寒沙门氏菌(橙色)在宿主细胞中(蓝色)建立感染 (Credit: © Christian Goosmann, Diane Schad, Rashmi Gupta and Michael Kolbe) 瘟疫、细菌性痢疾以及霍乱三者的共通之处是,三种疾病均是由细菌通过复杂的毒力注射装置来进行感染的危险性疾病。

2012-11-18

Science:肠道失衡可致全身免疫系统过度活跃

近日,日本理化研究所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美国学术刊物《科学》Science上报告说,他们发现一种免疫抑制性受体控制着肠道菌群的构成,如果这种受体缺失,肠道内的微生态环境就会紊乱,进而导致全身免疫系统过度活跃。 该报告指出,人体肠道内生活着500至1000种细菌,它们调节肠道免疫系统并使其适度活跃,以维持人体健康,肠道菌群的构成对于这种适度活跃非常重要。

2012-11-18

Obes Rev:果糖和人工甜味剂改变胃肠道

根据一项发表在Obesity Reviews期刊上的研究,高摄入果糖、人工甜味剂和糖醇会影响宿主和胃肠道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且可能促进代谢性疾病和肥胖症产生。 来自瑞士苏黎世市食物、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的Amanda N. Payne博士和同事们对现有文献进行综合性回顾从而能够研究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如何能够促进代谢性疾病和肥胖症产生。

2012-11-18

Kidney Inter:慢性肾病或可改变机体肠道

2012年10月10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来自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研究者揭示了,慢性肾病可以改变机体肠道细菌菌群的组成,而肠道中细菌的菌群对于机体抵御致病菌及维持微营养平衡至关重要。而在长期效应中,肠道菌群的改变会导致尿毒症毒素、局部炎症及营养失衡的产生。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了杂志Kidney International上。

2012-11-18

NAR:原核病原菌的蛋白合成机制

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化与细胞所的研究人员利用一种新研究体系:结核分支杆菌亮氨酰-tRNA合成酶(MtbLeuRS) ,发现了原核病原菌亮氨酰-tRNA合成酶的C-端延伸结构域在维持酶与核酸相互作用方面的重要机制,相关成果公布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杂志上。 这项研究由王恩多研究组完成,第一作者为胡庆华博士。

2013-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