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oS ONE:利用电脑可测出病人疼痛感
病人是否感到疼痛,医生只能通过询问才能知道。但对那些“疼也说不出口”的特殊病人,询问并不能解决问题。美国研究人员最新开发出一种方法,利用电脑便能检测出病人是否有疼痛感。 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报告说,他们利用电脑整理出人在感觉到疼痛时的大脑扫描图,让电脑“记住”这些图像的特征,从而通过这种神经成像技术检测人的疼痛感。
JAMA:内窥镜术疗不会减少患者在胆囊切除后因为疼痛而致的能力丧失
据5月28日刊《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一则研究披露,与安慰剂治疗相比,在某些胆囊切除(胆囊切除术)后腹痛的患者中,接受一种涉及胆管及胰腺导管的内窥镜检查不会导致因疼痛而能力丧失天数的减少。
Science:阿片类物质依赖性在慢性疼痛中起着作用
据一项新的研究报道,身体在损伤后对自然的、阻断痛觉的阿片类物质的依赖可能促成了慢性疼痛的出现。阻断机体对阿片类的过度使用可能会阻止急性疼痛向慢性疼痛的转变。在损伤时,机体通过释放阿片物质来阻断痛觉,没有这一过程,在手术或其它创伤性损伤之后所经历的急性疼痛将会更为严重。没有人知道慢性疼痛到底是如何产生的,且没有可供阻止慢性的治疗存在。
Nature:细菌感染为什么产生疼痛?
近日,来自波士顿儿童医院的科学家们对小鼠模型进行研究发现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侵入性皮肤感染及其他的严重疼痛性感染所造成的疼痛,似乎并非如从前认为的那样是由于身体免疫反应所导致,而是由这些侵入细菌自身诱导产生。并且,他们的研究证实一旦痛觉神经元“感知”这些细菌,它们会抑制免疫系统,有可能帮助增强了细菌的毒力。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8月21日的《Nature》。
Nat Commun:科学家发现由细菌感染引发的新型疼痛治疗靶点
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论文中,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LPS引发机体出现明显症状的分子机制。
世界镇痛日 关注机体疼痛机制及药物研发
今天是世界镇痛日——世界卫生组织于2000年明确提出“慢性疼痛是一类疾病”。国际疼痛学会决定从2004年开始,将每年的10月11日定为世界镇痛日,以更好地普及疼痛知识。 几乎每个人都有过疼痛的经历,因为疼痛是人类一生中体验最早、最多的主观感觉。疼痛不仅让患者遭受身体上的痛苦,一些精神上的痛苦如紧张不安、焦虑、恐惧、失眠等也折磨着患者。
台北癌症中心现针对骨癌疼痛提供无创新疗法
台北医学大学-台北癌症中心 (TMU-TCC) 今天宣布台北癌症中心 (TCC) 现在提供一种新技术 ExAblate,帮助提升忍受骨转移癌疼痛之苦的病人的生活品质。
Pain:慢性疼痛的罪魁祸首
近日,利物浦大学研究人员在了解一种导致慢性疼痛的疾病原因上已经迈出了重要一步,复杂的局部疼痛综合征(CRPS)是一种严重的疾病,经常在小事故或手术后发生,影响后肢。它可持续多年引起剧烈疼痛,以及肢体肿胀,
PLoS Comput Biol:新型计算机模型或为开发疼痛缓解的药物提供希望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疼痛缓解药物的具体作用机制,为新型疼痛疗法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依据。
Neuron:逆转慢性疼痛的新机制
在大脑中我们常常会感知疼痛的感觉,长期以来研究人员一直在研究大脑中的钙通道,而且发现外周神经系统是会引发慢性疼痛。而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Neuron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卡尔加里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了逆转慢性疼痛的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