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Nature子刊:于欣格/常凌乾团队开发检测和评估呼吸道病原体感染的多功能无线生物电子系统

这一小型化可穿戴的集成生物电子技术,可以快速高效的从空气中捕获气态病原体样品,并实现对抗原蛋白的快速现场识别。该技术无需人工采样和复杂的样品预处理

2023-11-24

破译微生物电合成过程中的「黑匣子」,首次实验证实微生物使用的电子来源,有助于推动商业化应用

德国莱布尼茨天然产物研究和感染生物学研究所(Leibniz-HKI)团队在这方面取得了突破,研究人员以模型产乙酸菌 Clostridium ljungdahlii 为研究对象,首次通过实验证实,这种细

2023-06-12

同济大学方寅团队开发生物电子口罩,10分钟内检出空气中的病毒

该研究开发了一种可穿戴生物电子口罩,可以快速、灵敏检测空气中飞沫或气溶胶中常见的呼吸道病毒(包括流感病毒和新冠病毒)。如果佩戴该口罩者周围空气中存在目标病毒,它可以在10分钟内通过移动设备提醒佩戴者。

2022-09-23

Science:将银纳米颗粒整入到希瓦氏菌中,可以显著提高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电流和功率

研究人员在由一种氧化石墨烯组成的电极上添加了银纳米颗粒。这些纳米颗粒释放出银离子,这些细菌利用它们的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电子将释放出的银离子还原为银纳米颗粒,然后使之整合到它们的细胞中。一旦进入这些细菌体内,银纳米颗粒就像微型传输线一样,捕捉它们产生的更多电子。

2021-09-19

三维碳纳米生物电极构筑方面取得新进展

 三维碳纳米复合材料有优良的理化和机械性能,具有易合成、成本低、形貌可控等优点,近年来被广泛用于酶的固定化载体电极,应用于生物燃料电池、电化学分析、光电催化等领域。目前,三维碳纳米复合材料主要由大量一维、二维碳纳米材料混合组成,整体结构中界面原子所占比例较高,导致界面接触电阻较大、导电率较低,从而影响电极性能。近日,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体外合成生物中心研究员朱之光带领的团队针

2019-03-11

Biochemitry:肠道微生物能够从糖分中产生电流

2018年9月25日 讯 /生物谷BIOON/ --瑞典隆德大学的一项新研究发现:肠道细菌可以产生电流。该结果对于药物的开发以及生物能源的生产均具有重要的价值。此前研究已经发现,细菌可以在它们自己的细胞外产生电流,这称为“细胞外电子传递”。在最近的这项研究中,作者们则对人类以及动物肠道中存在的乳酸细菌粪肠球菌进行了研究。首先,研究人员探究了电流在细菌及电极间传输所需的时间。他们的实验结果表明,放置

2018-09-25

中科院化学所在漆酶生物电化学和电催化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漆酶作为一种多铜族氧化酶,因其能够实现在较低过电位下对氧气分子的电化学催化还原,因而在生物燃料电池和生物电化学的传感研究领域中备受关注。和其他生物酶相似,漆酶具有复杂的分子结构,其活性中心的铜离

2017-03-17

生物驱动的纸质生物电

无处不在的微生物遍及我们体内、土壤、水、垃圾和空气中。为了填饱肚子,他们会从环境中收集电子然后再将它们排泄出去。  许多科学家已经找到了如何捕捉这些电子,并将它们制成电源的方法。但来自美国纽约州立大学

2017-01-12

生物电技术引领慢病防治新模式

上海2016年12月7日电 /美通社/ -- 继药物、手术之后,医疗界正着眼于开创一项颠覆传统医疗模式的疗法 -- 生物电疗法。2016年8月,英国最大的生物制药公司GSK与谷歌旗下的生命科学部门Verily合作成立新的合资公

2016-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