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科学家:大熊猫的祖先或在欧洲
长江江豚数量减少6成 专家预测已少于大熊猫
正在长江安徽段考察的“2012长江淡水豚科学考察队”专家表示,截至目前的考查数据显示,长江江豚数量较06年下降幅度明显;同时呼吁推动江豚尽快正式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科考队副总指挥、中科院水生所副研究员王克雄说,就目前考察结果来看,形势不容乐观。“11月时科考队在武汉到宜昌江段的考查数据显示,相比06年考察时,江豚数量减少了6成。”他说。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成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24日成立了“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用于进一步推动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强对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的保护。 24日下午,中国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司长靳晓明代表科技部正式为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授牌。
我国10月正式启动第四次大熊猫调查
记者25日从国家林业局获悉,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于2011年10月正式启动,将首次在大范围内采集大熊猫DNA信息。 此次调查计划用两年半时间,对我国野外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状况,分布区经济社会状况和圈养大熊猫种群现状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调查。调查范围涉及四川、陕西和甘肃3省16个地(市、州)53个县(市、区),野外调查面积超过320万公顷。
Ecology:动物所发表生态和人为事件对大熊猫种群生存力影响研究
大熊猫是全球最濒危的哺乳动物之一。据资料记载,从1938年到1988年近50年时间里,由于受栖息地丧失、大规模竹子开花死亡以及猎捕等生态和人为事件的影响,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在当时引起全世界对大熊猫命运的关注,并认为该种群数量下降将对其种群生存力造成严重影响。
PNAS:大熊猫如何以竹子为食茁壮成长
科研人员发现了帮助大熊猫以竹子为食茁壮成长的消化道微生物。 拥有类似于食肉动物的胃肠道的大熊猫的饮食习惯长久以来让科研人员感到困惑。 大熊猫是一种杂食性的熊,每天消耗至多12公斤竹子,它缺乏帮助草食动物消化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它们是纤维性植物饮食的主要成分)的酶。
:中国科学家最新研究揭示熊猫种群演化史及其适应性
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完成的熊猫种群演化史及适应性相关成果在《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上在线发表。该研究通过基因组学和群体遗传学方法描绘出了熊猫完整的演化史轮廓,并指出人类活动是造成熊猫濒危的主要因素,同时也为其他濒危动物建立了一种较好的评价和保护方法。
Reprod:大熊猫交配有多难 雌性发情期只有1-3天
近日,《繁殖生物学》(Biology of Reproduction)杂志发表了美国史密森保护生物学研究所的一篇论文,首次揭示了雄性大熊猫的生殖能力的一些细节。 研究显示,在一年里,雄性大熊猫的繁殖有效期是六个月或更长,然而雌性大熊猫的发情期只有1~3天。雄性大熊猫为了能遇到恰在发情期的雌性大熊猫并且成功繁殖下一代,必须要行走很远的路程并且遇到很多困难的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