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芝和桑黄食药菌抗神经炎症功能因子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高锦明教授团队在药食同源蘑菇功能因子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研究揭示了两种人工栽培的灵芝、桑黄子实体中分子结构不同的两类代谢产物具有显着的抗神经炎活性和神经保护活性。研究成果分别以“Ganoderterpene A, a New Triterpenoid from Ganodermalucidum, Attenuat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禾谷镰孢菌侵染小麦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唐威华团队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文团队联合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发表了题为Biosynthesis of a new fusaoctaxin virulence factor in Fusarium graminea
Gastroenterology:临床研究表明广泛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羧甲基纤维素会破坏肠道菌群和代谢环境
在一项新的临床研究中,来自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INSERM)和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指出一种广泛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即羧甲基纤维素(carboxymethylcellulose, CMC),改变了健康人的肠道环境,扰乱了有益细菌和营养物的水
禾谷镰孢菌毒力因子的研究获进展
禾谷镰孢菌是引起小麦赤霉病、玉米赤霉茎腐病等农作物危害的重要病原真菌。近年来,禾谷镰孢菌感染引起的赤霉病在世界范围内频繁爆发,造成严重的产量和经济损失,该病原菌还会产生大量真菌毒素污染粮食,给人畜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由于禾谷镰孢菌侵染作物的毒力因子、分子致病机制尚不清楚,对于禾谷镰孢菌的防治手段十分有限,主要集中在化学防治,还没有完全有
Science:揭示铜绿假单胞菌合成荧假胞菌素C机制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和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研究人员揭示了铜绿假单胞菌如何利用铜来制造一种名为荧假胞菌素C(fluopsin C)的抗生素。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1年11月19日的Science期刊上。
Infect & Immun:一种外用杀菌凝胶AB569或能潜在有效地杀灭抗生素耐药性病原菌
来自辛辛那提大学医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使用一种名为AB569的外用药物,即酸化亚硝酸盐(acidified nitrite)和EDTA(乙二胺四乙酸)的组合或能杀灭抗生素耐药性细菌,同时还能增强多种烧伤类型的伤口愈合。
JEV:揭示机体中肠道菌群之间“交流沟通”的分子机制
来自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肠道中的细菌能将其广泛的生物大分子打包成为小型胶囊,这些物质会通过血流会运送到机体中多个器官中,甚至还会被大脑中的神经细胞所吸收和处理。研究者表示,他们新建立的方法或能帮助更好地理解肠道菌群对疾病的影响并支持创新形式药物和疫苗运输的发展。
“夜猫子”更容易抑郁,更偏爱不健康饮食,或与其肠道菌群有关
昼夜节律是一种普遍存在于生物体的内源性计时系统(俗称生物钟),大约以24小时为一个周期,控制着机体一系列生物过程,包括激素分泌、代谢循环和对病原体的免疫保护等。根据昼夜偏好(时间分型)不同,人通常被划分为早睡早起型人(“百灵鸟”),或晚睡晚起型人("夜猫子")。个体昼夜偏好对睡眠模式、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疾病发展都有着重大影响。近期,发表在《Mo
Cell Rep:利用装载CRISPR的病毒来感染肠道菌群或能阐明微生物组基因编辑的潜能
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成功利用DNA编辑系统—CRISPR改变了生活在哺乳动物肠道中细菌的基因组,这一进展或代表了科学家们理解微生物组的研究进展,最终有望帮助开发治疗肠道相关疾病的新型疗法。
microRNA表达的活细胞成像与转录后反馈控制
microrna (mirna)是真核细胞中调控复杂基因表达网络的小型非编码rna。由于其独特的表达模式,mirna是特定细胞状态的潜在分子标记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