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蝙蝠通过唾液腺免疫抑制毒素促进病毒传播
蝙蝠被认为是许多微生物的潜在宿主,其中部分微生物可以感染其他动物和人类而导致人畜共患病。它到底是通过什么来促进病毒传播?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赖仞牵头的联合团队研究发现:蝙蝠通过其唾液腺免疫抑制毒素可能促进病毒驻留与传播。科研人员介绍,蝙蝠作为唯一会飞的哺乳动物,其寿命较长、肿瘤发生不敏感,即使携带众多病毒也不易引起临床疾病特征发生。虽然根据蝙蝠的
PLOS Pathogens:通过异性性行为传播的HIV更具毒性...
众所周知,艾滋病毒(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逆转录病毒,它会大量攻击并破坏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CD4+ T淋巴细胞,使患者经过数年,甚至10年以上的潜伏期后发展成艾滋病(AIDS)患者,最终丧失免疫功能。艾滋病毒(HIV)分为两个主要类型,即HIV-1和HIV-2。前者的毒性更强,感染了全球绝大多数病例。数据显示,HIV-1影响了全球超过3800
Diabetes Care:太晚吃饭会影响糖耐量及降低胰岛素水平,该影响或许与褪黑素水平升高相关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每顿该吃什么,怎么吃才健康,是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的问题。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科学家们进行了非常多的探索。就饮食节律而言,已有一些小型人群研究及动物研究证明太晚吃晚饭会损害身体健康,增加患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等等[1,2]。但目前仍然缺乏大规模的基于人群的研究证据来证明这一结论。近日,来自哈佛大学的Frank A J L Scheer及Ri
PLoS Pathog:相比于男同性恋者,异性恋者传播的HIV毒株更具毒性
不同人群中病毒毒株的变化与不同的疾病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有关。在一项新的研究中,印度科学院的Ananthu James和Narendra Dixit发现由于传播瓶颈的存在,HIV-1通过阴茎-阴道性交传播时比肛门性交更具有毒性。
Computational and Structural Biotechnology Journal:基于人工智能预测模型实现异源蛋白的高水平表达
近日,生物所微生物蛋白设计与智造团队与国内外多家科研单位开展合作,成功构建人工智能预测模型MPEPE,基于深度学习和分子进化的策略模拟分析异源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提高了异源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量。该研究促进了对基因序列与蛋白可溶性表达之间关系的认识,并为酶蛋白的理性分子设计提供了新方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计算与结构生物技术期刊(Computationa
中国哮喘数据登记项目二期在广州启动,助力提高我国哮喘诊疗水平
根据《柳叶刀》2019年发表的研究调查,我国20岁及以上人群哮喘患病率为4.2%,成人患者达4570万,高达71.2%的哮喘患者此前未得到过明确诊断,26.2%(1310万)的患者存在肺功能气流受限,而只有5.6%的患者接受了规范的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揭示我国哮喘规范化诊疗与管理不足的严峻现状,凸显以综合措施整体提升我国哮喘防治的紧迫性与重要意义。
Science:开发出spatial-CUT&Tag技术,可在空间水平和全基因组水平上观察组织发育背后的表观遗传机制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耶鲁大学和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技术,使他们能够同时在空间水平和全基因组水平上观察组织发育背后的表观遗传机制,这是一项在多种科学和医学应用上的突破。
PNAS:揭示选择性自噬从表观遗传水平调控炎症的新机制
细胞自噬(Autophagy)是真核生物细胞内一种高度保守的蛋白质降解和回收利用途径,其不仅能够形成自噬小体,广泛地降解细胞内有害的蛋白聚集物、老化的细胞器和侵染机体的病原微生物,还可以通过货物受体介导的选择性自噬,特异性识别和降解免疫细胞的关键调控蛋白,从细胞信号通路的水平上调节炎症因子的产生和I型干扰素的释放,并影响免疫细胞的分化、成熟和应答。崔隽教授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