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兰州化物所非血红素体系不对称环氧化反应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羰基合成与选择氧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与仿生催化课题组最近发展了一类新型非血红素模拟酶体系,该体系使用苯并咪唑代替以往四氮配体的吡啶单元,天然脯氨酸衍生的二胺代替环己二胺骨架,其锰配合物在不对称环氧化反应中显示了极高活性,可在万分之一催化剂量的条件下高对应选择性获得产物,TON(Turnover numbers)最高可达9600...
国家863计划项目“二氧化碳—油藻—生物柴油关键技术研究”通过验收
日前,新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承担的国家863计划项目“二氧化碳—油藻—生物柴油关键技术研究”通过国家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验收。该项目在藻种筛选、光生物反应器、油脂提取及生物柴油制备等技术领域取得70余项专利技术。 油藻由于具有生物量大、生长周期短、易培养及脂类含量较高等特点,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油脂生物质资源,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煤电厂和化工厂等排放的二氧化碳来制备生产生物柴油。
Mol Cell:过氧化氢可有效阻止细菌细胞内蛋白质聚集体的形成
2012年11月6日 讯 /生物谷BIOON/ --科学家目前并不确定为何不正确的蛋白质形式和聚集成团现象是神经变性疾病的重要标志,神经变性疾病包括肌萎缩侧索硬化(ALS)、阿尔兹海默氏症和疯牛病等。刊登在11月1日的国际杂志Molecular Cell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耶鲁大学的研究者通过在细菌中研究疾病的发病过程来揭示不正确形式的蛋白质的聚集体的形成过程。
J Bacteriol:巯基过氧化氢酶可免于绿脓杆菌受过氧化氢毒害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细菌学杂志》Journal of Bacteriology上刊登了美国及泰国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Pseudomonas aeruginosa thiol peroxidase protects against hydrogen peroxide toxicity and displays atypic
Science:β-羟基丁酸盐可抑制机体氧化性应激效应 延缓机体衰老
2012年12月8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来自格莱斯顿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揭示了一种新型机制,研究者发现一种称为生酮膳食的低热量饮食可以延缓衰老的发生,这项研究发现揭示了生酮膳食如何减缓衰老的发生以及帮助研究者开发出新型的抑制年龄相关疾病的疗法,包括心脏病、阿尔兹海默症以及某些类型的癌症。相关研究成果刊登于国际杂志Science上。
:三七总皂苷减轻缺氧复氧所致神经元的氧化应激损伤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杂志于2012年12月36期出版的一项关于“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 attenuates hypoxia/ reoxygenation-induced oxidative stress in cortical neurons”的研究发现:三七总皂甙可①显着增强缺氧复氧损伤神经元的活力。②降低缺氧复氧损伤神经元丙二醛和一氧化氮的含量。
Neurology:抗氧化剂或并不降低中风和痴呆的风险
2013年2月21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Neurology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来自哈佛医学院的研究者表示,人类饮食中的抗氧化剂总水平和其患中风或痴呆的风险并无关联。人类饮食中的抗氧化剂很多,比如番茄红素、β-胡萝卜素以及维他命C和E。
FDA授予GeNO公司吸入性一氧化氮递送平台孤儿药地位
2012年8月14日讯 /生物谷BIOON/ -- GeNO制药公司宣布,FDA授予其用于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治疗的吸入性一氧化氮(NO)产品孤儿药地位。 该孤儿药地位的授予基于对已批准一氧化氮产品的临床应用优越性的合理假设。 一氧化氮通过该公司GeNOsyl MVG-2000递送系统输送,该系统包括主要递送系统、备用系统、一氧化氮气体分析器及二氧化氮气体分析器。
PNAS:地下二氧化碳储存的独特挑战
为了帮助缓解未来的气候挑战,碳捕获与储存(CCS)方案提出捕获人类产生的二氧化碳并将其注入地下深层的多孔岩石从而长期贮存,而一项研究报告说,成功地实施这样一个方案将需要根据地下储存库的独特历史和环境从而对每一座地下储存库进行仔细的评估。为了让碳捕获与储存(CCS)能够发挥作用,必须让二氧化碳在地下储存数千年时间,而一些地球学家认为,这个注入的过程可能为地下的储存库加压,足以打开断层让二氧化碳逃出。
Nature子刊:科学家揭示石墨烯破坏细菌细胞膜的机制
周如鸿作为浙江大学思源讲座教授、IBM沃森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哥伦比亚大学兼职教授,联合上海大学、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IBM沃森研究中心、浙江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开展了揭示石墨烯破坏细菌细胞膜的机制的研究,浙江大学工程力学系青年教师修鹏参与了联合研究。 石墨烯作为一种新型的二维超薄纳米材料,以其独特的结构、力学和电子性质,在药物投递、肿瘤治疗等生物纳米技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