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破解“开花植物快速占领地球之谜”获新进展
来自中国、美国、比利时等国的科学家合作的论文《睡莲基因组和早期开花植物进化》19日在国际顶尖学术刊物《自然》线上发表。论文宣布获得了蓝星睡莲的高质量基因组并进行了分析,为破解“开花植物如何在2亿年内快速占领地球”之谜迈出了关键一步。作为开花植物的代表之一,睡莲不仅是世界多地公园、小区池塘中的“常客”,乃至出现在多国国徽、国
英美科学家联合开发转化植物废弃物的工程酶
来自美国蒙大拿州立大学、美国能源部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美国加州大学和英国朴茨茅斯大学的英美酶工程团队联合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PNAS)杂志发表了题为“Enabling microbial syringol conversion th
我国科学家取得植物免疫研究领域新突破
近日,清华大学柴继杰团队、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周俭民团队、清华大学王宏伟团队联合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Science上发表两篇题为《Ligand-triggered allosteric ADP release primes a plant NLR complex》和《Reconstitution and structure of a plant NLR resistosome
科学家揭秘植物与双生病毒的分子军备竞赛
双生病毒是一类世界范围内广泛发生的单链环状DNA病毒,在全球小麦、玉米、木薯、番茄和棉花等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上造成毁灭性危害,已成为世界上记录最早、种类最多的植物病毒。我国流行暴发的双生病毒中约40%伴随有卫星DNA,卫星DNA与双生病毒组成的病害复合体由烟粉虱传播,分布于全球。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周雪平团队在《植物科学趋势》上概述了双生病毒卫星DNA如何破坏植物的抗病
我国科学家在两篇Science论文中揭示植物免疫受体ZAR1激活机制
2019年4月15日讯/生物谷BIOON/---尽管在十多亿年的进化中被区分开来,但是植物和动物都采用了类似的免疫策略来保护自己免受病原体侵害。一种重要的机制是由称为NLR的细胞质受体确定的,在植物中,NLR识别所谓的效应物,即入侵的微生物分泌到植物细胞中的分子。这些识别事件要么涉及NLR对效应物的直接识别,要么涉及NLR对效应物的间接识别,即NLR作为“保卫者(guard)”监测由效应物修饰的其
科学家在植物油菜素内酯信号转导研究取得新进展
记者2月1日从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获悉,该中心吕东平研究组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韩志富副研究员合作,对BRI1蛋白中所有半胱氨酸位点的生物学功能进行了系统解析。该结果近日在线发表于《新植物学家》。在各种作物中已经发现40多种油菜素内酯化合物,它们总称为油菜素内酯类化合物(简称BRs)。,它们广泛分布于不同科属的植物及植物的不同器官中。油菜素内酯(BR)是一种控制
科学家绘制出重要植物病毒高清结构图
英国利兹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绘制出一种双生病毒的三维结构图,在原子尺度上揭示了双生病毒的独特构造,有助于理解这类病毒的繁殖和致病机理,应对相关的农作物病害。双生病毒科是植物病毒中种类最多的科之一,包含的病毒超过360种,在全世界范围内对玉米、棉花、西红柿等多种作物造成严重危害,带来巨大经济损失。这类病毒的形态比较特别,此前人们对其构造了解不足,妨碍了对致病机理的研究。研究小组
Polymers:科学家有望利用茶树油等天然植物提取物抵御细菌性感染
2018年6月11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Polymer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詹姆士库克大学(James Cook University)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新技术,其能将诸如茶树油等天然植物提取物用作医疗器械的涂层,而这一过程则能够有效抑制每年数百万感染事件的发生。图片来源:doctorshealthpress.com仅在美国每年都又大约1700万新发生
中国科学家为15种红豆杉属植物制定“身份证”
中国科学家为全球15种红豆杉属植物制定了“身份证”,包括分子和地理的双重身份认证,为珍稀濒危物种找到了一种快速准确的鉴定方法。该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分子生态学资源》上。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杰介绍,红豆杉属植物因含有能治疗癌症的紫杉醇,自20世纪90年代起被人为过度砍伐利用,野生资源急剧下降,部分地区的野生群体已经灭绝。我国将该属全部植物列为国
德科学家用植物"废料"合成青蒿素:仅15分钟 高产廉价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协会(简称马普协会)研究人员近日宣布,他们开发出一种快速合成青蒿素的新法,能够更廉价、更高效、更环保地制备这种抗疟疾药物。青蒿素是一种抗疟良药,但直接从植物中提取成本较高,且产量有限。于是,研究人员考虑利用提取青蒿素后剩余的植物“废料”化学合成青蒿素。早在2012年,马普协会研究人员就找到了从植物“废料”中提取青蒿酸进而合成青蒿素的方法。如今,他们进一步完善了工艺,不仅不再需要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