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PNAS:一种新型机制或能帮助科学家们利用成像技术来引导新型STING激活药物的开发

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激活蛋白质STING(一种免疫细胞激活的调节子)的新兴药物或能显著改变负责产生用于构建DNA的核苷酸部件的代谢通路的活性;这些改变发生在癌细胞中,而且能利用[18F]FLT PET成像技术来观察,这或许就标志着科学家们能首次利用无创成像技术来追踪这些药物所产生的效应。

2021-09-20

ACS Nano:科研人员发展新型蛋白质互作成像技术

  最近,未来技术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陈匡时教授课题组基于双分子荧光互补(Bimolecular Fluorescence Complementation,BiFC)技术,发展了一种可以在纳米尺度下研究细胞内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新型成像技术。该技术克服了传统BiFC技术易产生假阳性信号的问题,并被用于在纳米尺度下解析宿主细胞重要蛋白质参与HIV

2021-09-09

Nat Commun:高清晰度离子束成像的生物分子亚细胞定位和药物分布

分子实体的相互作用能够驱动其在生物系统的功能。当目前对细胞功能的理解缺乏临床应用时,就需要能够在更自然的环境中更精确地分析细胞内的细胞生物分子成分的技术。

2021-08-06

Nat Commun:新型成像技术或能预测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的方式和效率

2021年7月30日 讯 /生物谷BIOON/ --人类多能干细胞(hPSC)衍生的心肌细胞能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一种非常有希望的再生细胞疗法,同时其还能作为加速药物开发的重要模型系统;然而研究人员必须开发具有成本效益和时间效益的平台来评估hPSC衍生的心肌细胞在生物制造过程中的质量。干细胞研究在再生疗法和防治用于抵御心血管疾病上拥有巨大的潜力,目前心血管疾

2021-07-29

EclinicalMedicine:新型计算机成像分析工具或能识别出致死性肺部疾病新亚型

2021年7月22日 讯 /生物谷BIOON/ --众所周知,特发性肺纤维化(IPF,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和特发性胸膜肺弹力纤维增生症(PPFE,pleuroparenchymal fibroelastosis)患者的预后不佳,但对这些形态学过程之间的关联的预后意义却缺乏相应的检查和分析。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Ecl

2021-07-21

线粒体microRNA成像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李乐乐课题组在线粒体microRNA成像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Spatially Selective Imaging of Mitochondrial MicroRNAs via Optically Programmable Strand Displacement Reactions为题,发表在

2021-06-22

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暨活细胞成像等线站装置研制成功

  近日,活细胞结构与功能成像等线站工程暨上海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调试工作取得系列进展。继实现532米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的全线调试贯通、带光运行后,装置于6月21日凌晨首次实现了2.4纳米单发激光脉冲的相干衍射成像,获得了首批实验数据,并完成了对衍射图样的快速图像重建。该成果体现了活细胞结构与功能成像等线站工程暨上海软X射线自由电

2021-06-28

结构光照明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研究与仪器研制中获进展

  众所周知,直接观察的光学显微镜对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免疫学、病理药理学等生物医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受到衍射极限的限制,传统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理论上只能达到光波长的一半。较长时间以来,超分辨荧光显微成像技术的出现有效打破了光学衍射极限的束缚。基于单分子定位技术的超分辨显微镜(SMLM)和受激发射损耗显微镜(STED)以及结构光照明

2021-06-16

徕卡显微成像技术为健康药物研发注入原动力

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健康问题也得到人们越来越的关注。提高医疗水平对保障人民健康大有裨益,然而医疗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对已有药物的深入研究和新型药的研发。药学研究(Pharmaceutical Research)主要任务是提供更有效的药物和提高药物质量,保证用药安全,使病患得以伤害最小、效益最大的方式治疗或治愈疾病。药学研究大致分为药理学、药学

2021-05-07

研究人员开发出智能自组装小分子探针用于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

目前,纳米医药面临临床转化困难的挑战。传统纳米材料虽具有高渗透长滞留效应(EPR效应)、长血浆半衰期、缓控释和智能响应等小分子药物难以比拟的优势,但受制于化学结构不确定、配方复杂、代谢相对困难、生产质控成本高和毒理、药代难以定量测定等缺点,极少能够实现临床转化。因此,设计出同时具备明确化学结构、EPR效应、长血浆半衰期和智能响应等特点的新型药物显得尤为重要。

2021-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