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让新冠病毒刺突蛋白保持在融合前构象设计出新型mRNA疫苗
2020年8月6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美国第一个进入人体试验的SARS-CoV-2实验性mRNA疫苗在一种经过精心改造的刺突蛋白的帮助下,已被证实能引起中和抗体和有益的T细胞反应。相关研究结果于2020年8月5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SARS-CoV-2 mRNA vaccine design enabled b
利用DNA引导异质结构自组装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丁宝全课题组等在利用形状匹配策略调控DNA引导的异质结构自组装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Shape Complementarity Modulated Self-assembly of Nanoring and Nanosphere Hetero-nanostructures为题,在线发表在Journal of t
研究提出用于持镜机器人的无标记手术器械视觉追踪新方法
微创手术是外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追求目标。腹腔镜手术是微创手术的代表,因创伤小、患者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显着优势得到广泛临床应用,几乎涵盖普外科所有手术,成为诸多良性疾病和功能性疾病手术治疗的“金标准”,全球每年开展数量超过750万例。除主刀医生,腹腔镜手术中还必须配置一位持镜手为主刀医生提供相应的照明和最佳的视觉反馈。长时间的手术使得持镜手容易
科学家设计出更精确的公式计算狗狗年龄
在人生岁月里,你摇着尾巴的伙伴有多大了?根据著名的“狗年龄法则”,狗的1年相当于人的7年。7月2日发表在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旗下期刊《细胞系统》(Cell Systems)上的一项研究显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狗的年龄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而且研究人员根据生物衰老过程中DNA的化学变化,设计了一个更精确的公式计算狗的年龄。狗和主人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
最新研究发现新冠病毒演化线索 或助疫苗设计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专业学术期刊《自然-结构和分子生物学》最新发表一篇病毒学研究论文称,通过对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及其近缘蝙蝠病毒RaTG13的刺突糖蛋白(刺突糖蛋白可以让病毒与细胞结合并进入细胞)结构进行比较研究,为进一步了解新冠病毒刺突的演化过程提供了信息,这对疫苗设计或具借鉴意义。该论文指,研究人员认为蝙蝠冠状病毒可能是新冠病毒的演化前体
科学家设计出一种特殊的红细胞驱动免疫寻靶技术 或有望帮助开发更好的疾病预防性疫苗!
2020年7月23日 讯 /生物谷BIOON/ --红细胞的作用不仅仅是将氧气从肺部运送到机体的器官,其还能通过捕获细胞表面的病原体,从而中和病原体并将其呈递给脾脏和肝脏中的免疫细胞,以此来帮助机体抵御感染;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PNAS上题为“Erythrocyte-driven immunization via biomimicry of their
高福等学者开发防SARS、MERS通用疫苗设计
眼下仍在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以及此前的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均由β属冠状病毒(CoV)引发。不过,针对新冠病毒的特效药物或疫苗仍未上市。当地时间6月28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细胞》(Cell)在线发表了中国疾控中心主任、中科院微生物所高福院士等人完成的一项研究,题为“A univ
史上最卖力的机器人化学家!8天工作172个小时!
2020年7月16日讯 /生物谷BIOON /——利物浦大学的研究人员建造了一个智能移动机器人科学家,它可以24-7小时工作,自己进行实验。这是这类机器人中的第一个机器人科学家,它可以自己决定接下来要做什么化学实验,并且已经发现了一种新的催化剂。它有和人相似的尺寸,在标准的实验室工作,可以和人类研究人员一样使用仪器。然而,与人类不同的是,这个400公斤重的机
Cell:新研究揭示为何细菌毒素是“令人着迷的死亡机器”
2020年7月7日讯/生物谷BIOON/---新型冠状病毒大流行每天都在提醒人们,病原体成功入侵人体细胞所带来的后果。一项关于细菌毒素的新研究表明这些接触不需要多久就会变成致命的。这项研究发现,两种几乎完全相同的细菌毒素通过与不相关的人类受体结合,导致不同的疾病--腹泻和致命的中毒性休克综合征(toxic shock syndrome)。它还强调了病原体进化
《自然》封面:不需要休息……无情的科研机器来了,8天做了将近700个实验!
今日,《自然》封面报道了一篇引人关注的文章。来自利物浦大学(University of Liverpool)的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种“智能科学机器人”,能自己决定做什么实验,且能一周工作7天,周末无休……从外观上看,这个机器人虽然没有人形,但和人类的尺寸差不多,所以能在普通的实验室里工作,使用人类科学家使用的工具。然而和人类科学家不一样,这个机器人是个40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