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Science:抗病毒免疫机制研究获进展

美国《科学》杂志10月10日发表了华裔科学家丁守伟教授新的抗病毒免疫机制研究成果,或有助于探寻抗病毒疫苗研制新路。 丁守伟自上世纪80年代起就从事RNA(核糖核酸)干扰研究。此前,他与其他科学家发现,RNA干扰介导的抗病毒免疫机制在植物、果蝇和线虫中发挥了主要作用。丁守伟等研究人员最新研究显示,哺乳动物同样会用RNA对抗病毒。

2013-10-18

JBC:赖氨酸甲基化负调节IFITM3的抗病毒功能

SET7介导的第88位赖氨酸甲基化负调节宿主限制因子IFITM3的抗病毒功能。(A)串联亲和纯化策略。(B)IFITM3第88位赖氨酸单甲基化受VSV感染诱导并受干扰素α处理抑制。(C)IFITM3与SET7的内源性相互作用受VSV感染上调,并受干扰素α处理下调。(D)只有在IFTIM3表达存在下,基因沉默SET7才会影响VSV感染。

2013-10-21

PLoS ONE:抗病毒蛋白PAP能够增强HIV-1感染力

近日,来自加拿大约克大学的研究人员Katalin A. Hudak等人发现,一种具有抗HIV-1活性的抗病毒蛋白通过激活有丝分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通路增强了病毒感染活性。相关论文发表在5月1日的PLoS ONE。 美洲商陆是一种产自北美洲东部的有强烈气味的高大的草本植物,又名美洲商陆果。美洲商陆抗病毒蛋白(PAP)是美洲商陆合成的一种糖苷酶,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

2012-11-19

Biomacromolecules:猪胃粘液是一种有效的抗病毒试剂

一项发表在Biomacromolecules上的研究指出,猪胃内层粘液可能是人们长期以来所寻求的粘蛋白的一种丰富来源,该粘蛋白不仅被考虑用作婴儿配方奶粉添加的广谱抗病毒试剂,也可被用于个人保健品与其他消费品以防止病毒感染。 粘液是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覆盖于鼻、口和阴道内。在致病性微生物(从流感病毒到HIV的各种微生物)引起感染前,粘液分泌可困住它们。

2012-11-18

PNAS:酶BTK在对抗病毒感染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2012年8月17日 讯 /生物谷BIOON/ --身体对入侵的细菌或病毒产生的初始反应是由先天免疫系统调控着的,在这种免疫系统中,细胞分泌出被称作细胞因子的信号分子从而促进炎症产生和对被身体识别为外来物质的靶标发动一般性反击。比如,蛋白Toll样受体3(Toll-like receptor 3, TLR3)有助于启动对抗病毒的先天免疫反应。

2012-11-18

降脂药匹伐他汀或会增强部分丙肝患者抗病毒效果

日本的一项新的先导研究表明,降脂药匹伐他汀(Livalo)与干扰素和利巴韦林一起使用时,可能会改善血脂代谢异常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病毒清除。 匹伐他汀治疗组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即治疗结束后24周检测不到HCV–RNA)为67%,对照组为48%。

2011-07-29

中科院研究鱼类抗病毒天然免疫获进展

RIG-I样受体(RIG-I like receptors,RLRs)是一类新发现的模式识别受体,能够识别细胞质中的病毒RNA,在抗病毒天然免疫中起着重要的作用。RIG-I样受体包括3个成员, 即视黄酸诱导基因I (RIG-I)、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 (MDA5)以及LGP2。

2012-11-18

Nat Stru&Mol Bio:刘迎芳等抗病毒蛋白ZAP活性区域晶体结构与功能研究获进展

ZAP氨基端(N-ZAP)三维结构图 3月11日,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刘迎芳研究组和高光侠研究组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抗病毒蛋白ZAP活性区域的晶体结构与功能研究(Structure of N-terminal domain of ZAP indicates how a zinc-finger

2012-11-18

Immunity:新研究推翻抗体是抗病毒免疫所必需的现有理论

水泡性口炎病毒(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 VSV)颗粒的透射电子显微镜图片,图片来自维基共享资源。 一项新研究推翻人们早已完善的理论,即抗体是抗病毒免疫所必需的,并揭示免疫系统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机制之间存在的意想不到的伙伴关系在宿主对抗一些病毒感染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2012-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