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有助判断不同材料微针的经皮给药性能
微针经皮给药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型给药技术,具有无痛等优点。不同材料的微针在皮下溶解并给药的性能哪家强?中国研究人员在新一期《国际聚合材料和聚合生物材料杂志》上发表论文,提出了一种新的评价方法。微针经皮给药是通过微小的针头穿过皮肤释放药物,由于微针的长度一般在10微米至1毫米之间,不会刺激到神经,与传统注射相比具有无痛的优点。与口服药物相
研究人员提出基于微纳操控的临床癌细胞转移检测新方法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微纳米课题组和香港城市大学、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科研人员合作,在微纳生物交叉领域取得突破,提出的基于光诱导电液动力学微纳操控的癌细胞免标记快速分离方法,成功应用于游离胃癌细胞临床样本检测。研究结果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胃癌是全球第三大导致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每年导致超过100万例新增病例和近80万
中国研究人员完成淡水超微真核藻全基因组测序
超微型浮游藻类(粒径≤3μm)简称“超微藻”,广泛分布于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在水生生态系统尤其是微食物环中有重要作用。它们具有更高的CO2固定效率,对水体初级生产力的贡献量可高达90%,且其潜在的混合营养代谢功能对浮游细菌的种群具有调控作用。Mychonastes homosphaera是长江中下游富营养化湖泊(巢湖、鄱阳湖)常见的优势超微真核藻,其对富营养
海绵共附生毛球腔属真菌活性代谢产物及降脂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海绵是多孔滤食性无脊椎动物,是大量海洋微生物的栖息地,是海洋珊瑚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海绵自身物理防御差,海绵共附生的微生物往往能够产生活性代谢产物来协助海绵抵抗捕食者,这些代谢产物结构独特,生物活性丰富,是海洋药物及其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和广东省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刘永宏团队长期从事海洋微生物活性
上海医药获亦诺微医药新一代溶瘤病毒疗法大中华区独家权益
8月6日,亦诺微医药与上海医药共同宣布签署授权许可协议,上海医药获得前者溶瘤病毒MVR-T3011(T3011,瘤内注射)在大中华地区(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独家临床开发和商业化权益。亦诺微医药保留MVR-T3011在大中华地区以外区域的开发和商业化权益。根据协议,上海医药拟出资不超过11.5亿元,其中研发里程碑款为8.5
作物吸收微塑料通道与机制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副研究员李连祯、研究员骆永明等,在作物吸收微塑料通道与机制领域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微塑料可通过新生侧根间隙进入可食作物》(Effective uptake of submicrometre plastics by crop plants via a crack-entry mode)为题,发表在《自然·可持续性》(
Science:揭秘转移性癌症如何在不利的蛛网膜下腔环境中不断进展?
2020年7月22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Scienc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揭示了转移性癌症如何在不利的蛛网膜下腔(subarachnoid space)环境中生存,文章中,研究人员描述了如何利用RNA测序研究对柔脑膜转移(LS,leptomeningeal metastases
北大开发微肿瘤预测模型:药效准确性逾90%,待大规模验证
尽管医学在不断进步,但确定每个癌症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仍然很困难。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肿瘤精准医学概念的提出,作为肿瘤精准医学基础的肿瘤基因检测应运而生,但基因组学技术临床应用的潜力和效果也同样受到一定的限制。近日,北京大学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北京大学数学学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研究团队联合,在《科学转化医学杂志》(Science Trans
Science:NELL2介导的腔液信号途径是雄性生育力所必需的
2020年6月12日讯/生物谷BIOON/---精子要使卵子受精,必须先在雄性的附睾中成熟。如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日本大阪大学、山梨大学、东京大学、大冢制药有限公司和美国贝勒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一连串事件:睾丸分泌的一种蛋白在腔液中移动,与附睾上的受体结合,诱导其分化并分泌第二种蛋白,从而使得精子发育成熟并让每个精子在女性中具有运动能力。相关研究结果发
基于微流控纸芯片的环境与生物分析研发取得系列进展
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给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同时,生物分析与医学诊断技术可直接造福人类健康与疾病治疗。目前,环境与生物分析都亟需更低成本、高效率、快速即时的分析传感方法。微流控纸芯片的发展为构建新型分析平台提供了思路,尤其是在环境监测和医学诊断方面,纸基装置的低成本、高效便捷等优势有利于快速分析检测,因此,纸基微流控芯片的发展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