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黄荷凤/徐国良团队证实糖尿病的卵母细胞起源,首次揭示卵子源性疾病的表观遗传机制
糖尿病曾被认为是一种“富贵病”,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率的增加,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呈现年轻化的趋势。
Cell Res:清华大学王戈林/唐叶峰开发NAD激活剂,强效保护神经
减缓衰老,延年益寿,是许多人的愿景,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类的各项身体机能会不可避免的不断衰弱,比如肌肉力量。这不仅仅影响到个人,也给公共医疗乃至社会造成重大负担。
复旦大学樊嘉院士/朱棣/徐泱团队揭示IFN-α增强抗PD-1治疗机制
在全球范围内,肝脏肿瘤(肝细胞癌,HCC)发生率持续增加,成为危害公共健康的重要因素[1]。有预测显示,在2025年以前,每年将有超过一百万新增HCC患者[2]。
Nature子刊:严军/徐宁龙/龚辉团队合作重构最大的小鼠大脑单神经元投射图谱
大脑皮层不同脑区之间的信息交流依赖于神经元的长程投射,拥有不同投射模式的神经元往往参与不同的脑功能。因此,研究神经元的投射模式及其基本规律对于理解大脑的组织结构和信息处理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往,研究
Cancer Cell: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王峰领衔我国多中心团队实现食管癌免疫治疗新突破
近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王峰主任医师牵头,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等72家单位,共同完成了一项大型前瞻性Ⅲ期临床研究(JUPITER-06),创建了国产免疫制剂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疗用于晚期食管鳞癌一线治疗的新方案,显着延长了食管鳞癌患者的生存期。该研究全文发表于国际顶尖肿瘤学期刊《肿瘤细胞》(
"女娲"基因组计划第2篇:徐涛/何顺民团队发布中国人群可移动元件插入变异图谱
可移动元件(也被称为转座子或转座元件)约占人类基因组的一半。在人类基因组中,Alu、LINE-1(L1)、SINE-VNTR-Alu(SVA)以及HERV-K等是普遍认为仍然活跃的可移动元件家族,它们能够通过转座作用在基因组上形成新的插入,这种现象被称为可移动元件插入(Mobile Element Insertion,MEI)。转座事
徐丛剑教授团队在PGT生殖遗传阻断技术方向取得重要研究成果
国际权威临床医学研究期刊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IF=11.492)在线发表了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上海红房子妇产科医院)徐丛剑教授团队的一项研究(A comprehensive and universal approach for embryo testing in patients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发布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III期研究成果
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院长徐瑞华教授为通讯作者(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麦海强教授和陈秋燕教授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在顶级医学期刊Nature Medicine上发表文章特瑞普利单抗或安慰剂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鼻咽癌的多中心随机III期临床研究,公开了本土创新药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III期研究(JUPITER-02研究)成果。今年6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徐臣杰课题组首创冷冻微针,实现活细胞的负载与递送
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系徐臣杰教授课题组,首创出能够负载活细胞的微针——冷冻微针。该成果发表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文章标题为“Cryomicroneedles for Transdermal Cell Delivery”,第一作者为常皓博士。细胞治疗是一种通过将活细胞传递到体内实现治疗效果的
浙大叶恭银教授组纳米孔测序从头组装高质量麦蛾茧峰基因组
2020年7月14日,浙江大学叶昕海博士、叶恭银教授、李飞教授和贝纳基因共同合作完成20ng超低起始量麦蛾茧峰基因组组装,这是首次使用低于100 ng的DNA完成全基因组组装。解决了个体小、样品稀有、只能获取少量DNA的物种的基因组组装的难题。贝纳基因开发的全基因组复制后基因组组装的流程,可以对ng级DNA的个体进行基因组组装。研究成果发表在预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