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VP:徐星等揭秘飞行形态特征早期演化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研究员和沈阳师范大学辽宁古生物博物馆胡东宇教授领导的科研小组报道了具备今鸟类飞行形态特征的反鸟类一个新属种——神秘翔鸟(Xiangornis shenmi)。这一发现不仅进一步缩小了反鸟类与今鸟类间的形态差异,而且对反鸟类以及整个早期鸟类的飞行演化是一个全新的认识。
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实验装置随神八遨游太空
2011年11月1日早5点58分07秒,满载国人希望的神舟八号宇宙飞船成功发射,并于3日凌晨与天宫一号完美对接,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突破。值得我们骄傲的是,正在太空傲游的神舟八号飞船中,搭载了由北京理工大学牵头研制的生命科学研究装置,将实现在轨条件下,自动完成人类基因微流控芯片扩增实验,并在飞行任务结束后,随飞船返回地面。
Radiology:太空长期置身太空恐损宇航员视力
近日,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医学院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宇航员如果长期置身太空,眼部和脑部可能出现异常。相关论文发表在国际期刊《放射学》(Radiology)杂志上。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医学院诊断和介入影像学教授拉里·克雷默领衔一个研究小组,借助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监测27名宇航员的脑部活动。结果显示,宇航员脑部出现与颅内压增高类似的反应,可能影响视力。
PNAS: 鸽子飞行转向类似直升机
鸽子的飞行方式与直升机类似(图片来源:Ivo Ros) 生活在城市中的鸽子或许被嘲笑为就像只会飞的老鼠,然而在空中,它们更像是直升飞机。这项关于鸽子在空中如何转向的新研究的重要结果发表在11月28日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NAT COMMUN:高山雨燕能够连续不停歇地飞行200天
据2013年10月9日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的一项研究,高山雨燕(Tachymarptis melba)在穿过撒哈拉的迁徙过程中能够连续飞行六个月以上。这项研究表明,包括睡眠在内的所有至关重要的生理过程在飞行过程中都能长久保持。 与在地面上或在水中相比,飞行是身体消耗非常大的活动。
Environ Sci Tech:来自太空的电源“超级虫”
已确定细菌为高效发电器,此细菌通常是在地球30公里以上发现的细菌。 同温层芽孢杆菌(Bacillus stratosphericus )是一种常见微生物,它存在于与卫星一起绕地球运行的高浓度平流层中,是一种超级生物膜的一个关键组分,这种生物膜已被一队纽卡斯尔大学科学家工程构建。
日本“太空樱花树”提早6年开花 母树种子从未发芽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12日报道,日本中部一座古寺中种植的樱花树,其树种曾被带上国际太空站,在太空逗留了8个月。结果,这棵树比同品种的樱花树早6年开花,所开的花每朵只有5片花瓣,令科学家和寺里的僧侣啧啧称奇。
BMC Genomics:太空低重力环境或能改变宇航员基因
近日,《BMC 基因组学》(BMC Genomics)杂志称,一项新的实验模拟太空中失重的状态,研究结果表明,长期生活在低重力环境中,宇航员的基因可能会发生改变。 果蝇在磁悬浮状态下生活,模拟宇航员在地球轨道漂浮的状态,实验结果表明,果蝇的关键基因发生了变化。人类可能不像果蝇那样有如此明显的反应,但该系统被认为是研究永久自由落体对生物的影响的一种有效的模式。
中国航空生物燃料首次验证飞行成功完成
中国航空生物燃料首次验证飞行完成
国航试飞生物燃料波音747飞机于9点30分安全落地。摄影:门广阔 首飞仪式现场,媒体嘉宾等待试飞飞机落地。摄影:门广阔 10月28日上午,中国航空生物燃料首次验证飞行由国航747飞机成功完成。 航班于8点30分起飞,9点30分落地。8点15分,生物燃料验证试飞飞机推出停机位。8点35分该架飞机顺利起飞。在空中进行起飞、降落、大角度爬升等动作后,国航747飞机顺利完成试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