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Nature Microbiology | 未来太空探索的生物学指南:飞行期间微生物群和免疫响应的最新发现

通过该研究,首次对全民商用太空飞行任务的微生物群活动进行了纵向、多组学采样研究,提供了一个标准化的方法来监测太空飞行期间的微生物暴露变化,总结了宇航员在短期太空飞行中经历的生物医学相关微生物群的架构。

2024-06-17

科研人员实现肿瘤模型太空3D打印

清华大学机械系熊卓教授、张婷副教授课题组研发的肿瘤模型太空3D打印与培养系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并顺利完成在轨试验,开创了肿瘤模型太空3D打印的先河。

2024-01-23

国内首例太空器官芯片研究完成、使用器官芯片数据的三款新药获批进入临床试验|回顾+类器官&器官芯片开启生物医药新篇章

国内支持性政策持续推出、国内类器官学会与团体标准破土而出、国内头部企业蓄势发力使用器官芯片数据的三款新药获批进入临床试验......

2024-02-16

研究揭示生物钟基因在东方粘虫飞行与生殖行为中的重要作用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粮食作物害虫监测与控制创新团队在《昆虫科学》上发表了题为“The clock gene, period, influences migratory fli

2023-01-04

iScience: 植物适应空间飞行微重力环境研究方面获进展

该研究组前期利用“实践十号”返回式卫星发现空间飞行微重力影响植物DNA甲基化水平,并在后续揭示了空间飞行微重力对拟南芥DNA甲基化水平的影响及其传代效应。 

2022-05-20

Frontiers in Neural Circuits:长时间太空飞行的宇航员,大脑发生了“结构性”改变!

  发表在Frontiers in Neural Circuits上的一项新研究(图1)首次分析了长时间太空飞行后,大脑中发生的结构连接变化。结果显示在几个白质束(例如感觉运动束)中发生了显着的微观结构变化。这是第一项分析长期太空飞行后大脑中发生的结构连接变化的研究,该研究可以为未来研究人类太空探索期间大脑变化的全部范围奠定基础。结果发现

2022-02-24

Nature:地球上最小昆虫为何拥有超强飞行能力?

昆虫的飞行速度一般取决于体型:昆虫越大,飞得越快。这种差异通常是由空气摩擦的限制所致,在极小的尺度上,这种影响通常超越了飞行能力。但一些微型甲虫似乎推翻了这一规律。一个例子是一种缨甲(Paratuposa placentis),体型小于半毫米(395 微米),但其飞行速度能与体型是它三倍的甲虫比肩。2022年1月19日,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Na

2022-01-20

PNAS:飞蝗飞行特征的调控机制研究获进展

  动物飞行对其生存和繁殖具有重要意义。蝗虫成群的长距离迁飞是造成蝗灾爆发的主要原因,可引发严重的经济损失以致因粮食短缺而发生饥荒。蝗灾爆发时,大规模高密度的群居型飞蝗在一个世代内能够聚集飞行超过2000公里,单次最大飞行时间超过10小时。相反,当蝗虫密度低时,零星的散居型飞蝗较少进行长距离迁飞,仅在求偶或躲避天敌时进行短距离飞行。同一种

2022-01-12

JAHA:太空飞行导致宇航员的线粒体DNA泄露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检查了14名美国宇航局(NASA)宇航员的血液样本,这些宇航员在1998年至2001年间在国际空间站执行了5至13天的任务。血液样本被采集了三次:发射前10天,返回当天和着陆后3天。

2021-10-28

太空中如何“简单”捕捉水微生物 —泰林生物助力中国空间站用水安全保障

在太空中,一次携带的水资源有限,维持航天员长期在轨工作与生活,依靠汗液、尿液等回收处理,以再生水方式供应。水中的微生物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方式加以控制,会直接威胁航天员的健康,甚至会破坏空间站设备、管路,影响飞行安全。

202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