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盐胁迫下产胞外多糖功能基因的差异表达特征及相关多糖结构属性
盐碱化是干旱区农业面临的挑战,一些产胞外多糖的功能菌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胞外聚合物,能够通过螯合Na+、K+和 Ca+2等金属离子来缓解盐胁迫对植物的伤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持水分的作用,从而促进植物生长。在不同盐胁迫条件下,产胞外多糖功能菌在基因水平如何调控?其胞外多糖结构如何变化?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极端环境微生物研
揭示脂多糖调节子的精细化结构或有望帮助开发新型抗生素
2020年8月21日 讯 /生物谷BIOON/ --当代谢途径的产物通过诱发该途径中一种关键酶类的活性的下降而减少其自身的产量时,就会发生反馈抑制,诸如此类抑制会控制脂多糖分子(LPS,lipopolysaccharide)的产生,而LPS是某些细菌外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推测,负责调解LPS生物合成的反馈信号通路要么是LPS本身,要么
黏多糖贮积症Ⅰ型特效药艾而赞®在华获批,儿童罕见病迎来新“解法”
2020年6月3日,赛诺菲今天宣布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已批准注射用拉罗尼酶浓溶液(商品名:艾而赞®,Aldurazyme®)用于确诊为黏多糖贮积症Ⅰ型(MPS Ⅰ)患者的长期酶替代治疗,用于治疗疾病的非神经系统表现。
研究揭示裂解多糖单加氧酶与底物相互作用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天然产物及糖工程研究组研究员尹恒团队与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子模拟与设计研究组研究员李国辉团队合作,在裂解多糖单加氧酶(LPMO)与不可溶的纤维素底物相互作用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该研究揭示了LPMO与纤维素底物相互作用的模式,并确定了决定这一过程的关键氨基酸,从而解释了LPMO的底物偏好性和区域选择性。酶与底物的相互
血凝因子或能通过水解脂多糖来杀灭多种多重耐药细菌!
2019年8月15日 讯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 Research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中国四川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凝血因子或有望帮助开发抵御多重耐药细菌的新型疗法,凝血因子主要参与了机体损伤后的凝血过程。图片来源:CC0 Public Domain多重耐药细菌所诱发的感染是如今全球所面临的重要公众健康风险,而人类往往缺少抵御这些耐药性细菌的药物,研究人员
阵容强大,国际糖组研究中心/国际多糖研究中心落户张江!
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多糖具有免疫调节、降血糖、降血脂、抗肿瘤、抗病毒、抗氧化和防辐射等多种生物学功能。尽管目前多糖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由于糖类物质结构复杂功能多样、糖链不能像核酸和蛋白质一样随意合成和测序,同时也缺乏糖组大数据支持,多糖研究也面临很大的挑战。12月26日,国际糖组研究中心/国际多糖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圆满举行。国际糖组研究中心/国际多糖研究中心是由中国
多糖界的明星"香菇多糖"的结构及其功效
糖类的研究现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在各种多糖中,真菌多糖由于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而备受关注。真菌多糖从真菌子实体、菌丝体、发酵液中分离,是一类可以控制细胞分裂分化、调节细胞生长和衰老的活性多糖。真菌多糖作为药物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60年代以后成为免疫促进剂受到广泛关注,1969年,世界权威科学杂志《nature》(《自然》)首次发文阐述了香菇多糖的抗肿瘤作用,引起科学界对多糖的关注,其中香菇多糖
香菇多糖可改善患者对肺癌化疗药物敏感性
近日,我国青岛大学附属的疑难病生物医药研究中心和海洋大学共同进行的回顾性研究发现香菇多糖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可以改善患者对肺癌化疗药物的敏感性。肺癌是现今我国发病率、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肿瘤之一,随着影像学技术以及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改善,其发现率及诊断率以及大大提高。在肺癌的治疗方面,化疗是除了手术治疗以外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化疗药物的主要作用是控制肺部肿瘤的生
欧洲首个VII型粘多糖贮积症(MPS VII)治疗药物Mepsevii即将上市
2018年6月29日讯 /生物谷BIOON/ --欧洲药品管理局(EMA)人用医药产品委员会(CHMP)近日发布意见,推荐批准Ultragenyx Pharmaceutical公司的新药Mepsevii(vestronidase alfa)上市,用于治疗VII型粘多糖贮积症(MPS VII)的非神经症状。Mepsevii是一种酶替代疗法,旨在取代MPS VII患者中有缺陷的溶酶体酶β-葡萄糖醛酸酶
Cell Rep:让机体摄入更多糖分的基因或许会有效降低体脂水平
2018年4月14日 讯 /生物谷BIOON/ --俗话说,人如其食,但有时候事实证明并非如此;从2013年开始,研究人员就发现了基因FGF21的常见版本能让我们摄入更多碳水化合物;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 Report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首次发现,尽管该基因对我们日常的饮食会产生某些效应,但该基因的突变体实际上会降低机体的脂肪含量。图片来源: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