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定细菌释放的胞外囊泡结构或能降低HIV的扩散
2019年12月16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栖息在阴道中的特定细菌或会释放纳米级别的囊泡来保护机体有效抵御HIV的感染。图片来源:NIH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 EVs)是一类泡状的颗
类固醇激素检测助力多囊卵巢综合征诊断
类固醇激素 (Steroid Hormone) 又称甾体激素,对人体新陈代谢、维持内环境稳定、生长、发育及生殖行为等方面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它在生物体内含量较低、结构相似、种类繁多,对于疾病诊断具有高参考价值[1]。例如,多囊卵巢综合征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 是育龄期女性最常见的内分泌疾病
大肠杆菌人工膜囊泡外排系统的建立研究取得进展
大的疏水分子,如类胡萝卜素,不能通过自然运输系统有效地从细胞中排出。这些产物在细胞内积累,影响正常的细胞生理功能,阻碍进一步提高微生物细胞工厂类胡萝卜素的产量。因此,大型疏水分子需要一种新型的人工运输系统,帮助其运输至胞外。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毕昌昊带领的代谢工程与合成生物学技术研究团队和研究员张学礼带领的微生物代谢工程研究团队进行合作,在大肠杆菌人工膜囊泡外排系统的
Nat Med:北大科学家发现肠道菌群调控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新机制
2019年7月26日讯 /生物谷BIOON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以雄激素过多、排卵功能障碍和多囊卵巢为特征,常伴有胰岛素抵抗性。而目前研究人员还不清楚PCOS患者发生排卵功能障碍和胰岛素抵抗的机制,这严重限制了相关药物和治疗方法的发展。此前的研究发现代谢健康的改善与较高的微生物群基因含量和微生物多样性增加有关。因此,来自包括北京大学第
在突触囊泡与质膜融合导致神经递质释放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SNARE复合体的解聚机制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隋森芳教授研究组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在线发表题为"SNARE复合体解聚的机制研究"(Mechanistic insights into the SNARE complex disassembly)的研究论文,通过解析SNARE解聚分子机器20S复合体的高分辨率冷冻电镜三维结构,并结合生化实验、电生理实验和交联质谱实验,揭示了SNARE复合体
探究分泌和摄取用于细胞间通讯的外泌体和其他胞外囊泡
2019年1月23日/生物谷BIOON/---尽管人们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首次描述了在哺乳动物组织或液体中,有囊泡在细胞周围存在,但是直到2011年才提出通用术语“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 EV)”来定义所有的由脂质双层包围的胞外结构,如图1所示。在1980年代,人们描述了EV可以通过质膜向外出芽或通过细胞内内吞运输途径形成,其中这种途径涉及多泡晚期内吞区室---也
UBL3影响蛋白质向小型胞外囊泡转化
外泌体是一种小型胞外囊泡(sEVs),来自于多泡体(MVBs),通过运输蛋白质、mRNA和miRNA介导细胞间的通信。然而,哪类蛋白质被归为sEVs的分子机制还不是完全清楚。在这里,作者报道了泛素样3(UBL3)膜锚定的Ub折叠蛋白MUB作为翻译后修饰因子PTM调节蛋白向胞外囊泡转化。作者发现UBL3的修饰对于将UBL3归类到MVBs是不可缺少的。同时作者还发现从UBL3缺失型小鼠样本
Cell Rep:癌细胞通过微小囊泡选择性地输出多种类型的长链RNA
2018年11月3日/生物谷BIOON/---众所周知,包括癌细胞在内的许多细胞以微小囊泡的形式分泌不同的蛋白和短链RNA,比如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 miRNA)和环状RNA(circular RNA, circRNA)。这些微小囊泡随后进入其他的细胞中,并在它们的内部移动。这可能是细胞间通信的一种形式。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美国范德堡大学的James G. Patton博士及其同事们研究
多篇文章解读近期人类囊性化疾病研究进展!
本文中,小编整理了近期科学家们在人类纤维化疾病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分享给大家!【1】AJRCCM:纤维化发生的机制doi:10.1164/rccm.201708-1580OC先天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难以治愈的肺部疾病,起因不明且治疗手段有限。目前的研究表明信号分子WNT5A对于疾病的进展具有关键的作用。如今,来自德国的研究者们发现了该分子导致纤维化疾病发生的内在机制。IPF伴随着胞外小泡的数
多篇文章解读外泌体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
外泌体是一种直径在40-100nm的盘状囊泡,多种细胞在正常及病理状态下均可分泌外泌体。1980年科学家们首次发现外泌体,此前外泌体被认为是细胞排泄废物的一种方式,如今随着科学家们研究的深入,他们发现外泌体具有多种多样的功能。本文中,小编就对外泌体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整理,分享给大家!【1】Nature:重磅!揭示癌细胞抑制抗肿瘤免疫反应新机制-从远处释放携带PD-L1的外泌体doi: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