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 IMMUNOL:一种高亲和力的人类TCR样抗体检测乳糜泻谷蛋白肽-MHC复合物并抑制T细胞活化
T细胞受体(TCR)样抗体已成功用于检测和量化细胞上的肽呈递,几项研究表明了不同模式的治疗潜力,包括抑制致病性T细胞和杀死抗原呈递细胞(APC)的机制,该研究发现TCR样抗体对涉及乳糜泻(CeD)的pMHC复合物具有特异性。
研究利用小分子蛋白复合物标记干细胞并实现高时空分辨率活体示踪
干细胞疗法在临床试验中被用于皮肤损伤、血液和心血管疾病、软骨缺损、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治疗。然而,由于干细胞治疗的复杂性,其疗效及安全性长期被质疑。其中,干细胞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未知是被质疑的主要问题之一。目前,干细胞追踪常用的PET-CT、MRI成像存在价格昂贵、时间空间分辨率有限、通量低等劣势。近年来,活体近红外二区(NIR-II,1000-1
研究发现人源甲状旁腺激素受体2复合物三维结构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王明伟/杨德华团队、徐华强/赵丽华团队携手蒋华良/程曦团队,在PNAS上在线发表了研究成果Molecular insights into differentiated ligand recognition of the human parathyroid hormone receptor 2。这篇由诺贝尔化学奖得主Robert J.
eLife:揭示TCR信号调控核孔复合物组装的新机制
T细胞受体TCR信号是调控T细胞免疫的决定性因素。TCR信号通过一系列精准调控的级联转导,激活并诱导关键转录因子AP-1, NFκB及NFAT的核转位,从而活化T细胞,产生T细胞免疫效应。关于TCR信号如何经蛋白激酶PKCθ激活 AP-1一直是令人困惑的问题。揭开谜底,将帮助我们深入认识TCR信号的调控机制,并为更有效的免疫治疗提供新视角。核孔复合物(NPC
90后吴建平解析精子阳离子通道复合物三维结构
受精是精子和卵子的结合,是孕育新生命的基本的生物学过程。精子阳离子通道(CatSper)是精子运动和生育所必需的。受精过程中的几个关键步骤,包括精子超激活、顶体反应和精卵融合,都受到Ca2+信号的调节。精子特异的阳离子通道CatSper主要定位于成熟精子鞭毛的主体部分,负责受精过程中多种依赖Ca2+的生理反应。CatSper介导的Ca2+信号启动酪氨酸磷酸化
天津医科大学:SIRT1与CRL4B复合物协同调控胰腺癌干细胞促进肿瘤发生
胰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预后较差。最近,肿瘤干细胞(CSCs)被发现存在于包括胰腺癌在内的几种实体肿瘤中。尽管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sirtuin 1 (SIRT1)在各种癌症中发挥着生物学功能,但它是如何参与胰腺癌的发生和转移,以及它在CSCs中的作用仍不明确。作者发现SIRT1与Cullin 4B (CUL4B)-Ring E3连接酶(CRL4B)复合物
Molecular Cell:研究揭示BRCA1-BARD1复合物识别DNA损伤位点的结构与分子基础
DNA双链断裂(DNA double-strand breaks,DSBs)是真核细胞中最严重的DNA损伤类型之一,单个裸露的DSB即可诱发细胞凋亡。DSB主要通过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non-homologous end-joining)和同源重组(HR,homologous recombination)两种方式进行修复。HR修复发生在S和G2期,受损
Redox Biology:G蛋白β5-atm复合物驱动扑热息痛肝毒性
2021年5月10日讯/生物谷BIOON/---印度桑贾伊·甘地医学研究生院在“RedoxBiology”杂志发表了题为G protein β5-ATM complexes driveacetaminophen-induced hepatotoxicity的文章。G蛋白β5-atm复合物驱动扑热息痛肝毒性。该研究为Gβ5在肝脏中的新的、非G蛋白依赖的作用提供
Science:我国科学家从结构上揭示预起始复合物在核心启动子上的组装机制
2021年4月30日讯/生物谷BIOON/---RNA聚合酶II(Pol II)介导的转录起始需要组装一种预起始复合物(preinitiation complex, PIC),在此期间,14个亚基的转录因子IID(TFIID)识别核心启动子并招募TFIIA、TFIIB、TFIIE、TFIIF、TFIIH和Pol II,依次组装核心PIC(core PIC,
我国科学家揭示转录起始复合物识别启动子及动态组装的分子机制
为了应对复杂的生长发育过程,以人类为代表的高等生物进化出了复杂的基因表达调控机制。转录是基因表达的第一步,是基因表达调控的主要阶段。转录起始过程发生在基因转录起始位点上游的启动子区,围绕启动子区转录起始过程的调控,是细胞体系内最为核心的生命过程之一,对其进行研究一直是生命科学的重大前沿课题。复旦大学研究团队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