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开发出spatial-CUT&Tag技术,可在空间水平和全基因组水平上观察组织发育背后的表观遗传机制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耶鲁大学和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技术,使他们能够同时在空间水平和全基因组水平上观察组织发育背后的表观遗传机制,这是一项在多种科学和医学应用上的突破。
Plant Diversity: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的基因组大小与进化研究中取得进展
基因组的大小与物种进化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受到学者广泛关注。作为遗传信息的载体,基因组大小不可避免地逐步增加。已有研究显示,基因组的大小同物种的进化程度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从大尺度的分类水平来看,基因组大小和物种复杂程度在总的趋势上呈正相关性。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基因组的大小和物种的进化复杂度之间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这就是所谓的“C值悖论”,这
掌叶木和伞花木的叶绿体基因组解析取得进展
掌叶木(Handeliodendron bodinieri)和伞花木(Eurycorymbus cavaleriei)是无患子科(Sapindaceae)植物,为我国特有,它们分别所属的掌叶木属(Handeliodendron)和伞花木属(Eurycorymbus)是无患子科的单种属。2021年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The Plant Journal :利用花生突变体挖掘抗病关键基因AhNPR3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The Plant Journal (植物科学1区Top,5年平均影响因子7.66) 在线发表了题为“The AhNPR3 regulates the gene expression of WRKY and PR genes, and mediate the immune response of peanut (Ar
研究人员揭示共生总基因组可视为宿主和肠道微生物适应性进化的实体单元
过去我们认为动植物的自身遗传物质及其所处周边环境决定着物种的性状。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一些共生的微生物对宿主表型也有至关重要影响。事实上,宿主遗传和肠道微生物两者并非各自独立、互不影响,它们间存在着广泛而复杂的互作关系。“共生总基因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和范式来理解生物体:即所有动植物都是由宿主和相关微生物构成的“共生总体”(holobion
强生PARP抑制剂Zejula(尼拉帕尼)一线治疗HRR基因突变mCRPC疗效显著!
Zejula是一种口服、高度选择性多聚ADP核糖聚合酶(PARP)抑制剂,在DNA修复缺陷的肿瘤中具有显著疗效。
Molecular Plant:解析高粱驯化改良过程中的基因组印记
作物驯化和遗传改良,在人类从游牧狩猎到定居的生活方式过渡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高粱是谷类作物,具有多种用途,如食物、饲料、酿酒、制糖和生产生物燃料等。面对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和应对气候环境的挑战,揭示高粱驯化和改良过程的基因组选择,探索种间杂交以及平行/趋同进化的遗传机制至关重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景海春研究组依据种质资源驯化改良所处阶段
研究揭示叶绿体基因组树优化我国森林大样地群落构建认知
认知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机制即群落构建是生态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系统发育群落生态学将系统发育分析方法整合到群落生态学的分析中,为探究群落生物多样性的演化与维持机制提供了新视角。建立准确可靠的群落系统树是进行群落系统发育分析的前提和基础,分辨率较低的群落系统树可能导致对系统发育多样性指数的估计产生偏差,进而影响对特定群落生态过程的推断。目前群落系统树的构建主
CANCER DISCOV:通过基因组和转录组分析揭秘转移性乳腺癌(MBC)的复发过程!
近来Philippe Aftimos教授及其团队针对乳腺癌基因展开了相关研究,旨在通过对原发肿瘤和早期转移瘤进行多组学分析,研究转移性乳腺癌(MBC)的复发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