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发现》:中国科大/郑大团队揭示帮肝癌细胞“低成本”存活的抗癌新靶点!
研究者们用抑制细胞凋亡、细胞铁死亡和自噬性细胞死亡的药物分别处理,发现只有抑制自噬性细胞死亡的氯喹能保全一部分癌细胞的性命,说明IFRD1确实能在谷氨酰胺不足时调控癌细胞自噬。
Nature子刊:清华大学蓝勋/李寅青/朱明团队开发通用型基因编辑脱靶检测技术
相较于现有的GUIDE-seq和DISCOVER-seq等脱靶检测技术,Tracking-seq不仅展现了高召回率,而且具备很高的检测精确度。
科研团队提出卒中后适应性生酮代谢保护血脑屏障的新机制
综上所述,该研究阐明了BHB是介导脂肪发挥脑卒中后早期神经保护的关键代谢分子,通过羟丁酰化上调ZO-1维持血脑屏障稳态及功能,显著改善了疾病预后,提供了靶向代谢通路治疗脑卒中的新思路。
Cancer Cell:中山大学孙颖团队等实现利用血浆EB病毒DNA实时监测鼻咽癌疗效和预后
研究共前瞻性收集了1000例接受根治性放化疗的鼻咽癌患者治疗过程中12个时间点的外周血(图1),首次完整地绘制了诱导化疗以及放疗过程中cfEBV DNA的动态变化图谱。
张惠杰/杨魏/李晋团队揭示降糖药SGLT2抑制剂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机制
该研究揭示了SGLT2抑制剂靶向CD8+ T细胞内的酮体代谢以改善MASH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为将来SGLT2抑制剂作为“老药新用”的治疗策略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科学依据。
《癌症通讯》:重庆医科大学团队揭秘,乳腺癌偏好肺转移,原来是肺基质成纤维细胞在召唤!
这项研究描绘了乳腺癌肺转移微环境中的成纤维细胞亚型,揭示MFs及其表达的TDO2是肺部“吸引”游离乳腺癌细胞的罪魁祸首,或成为针对性治疗乳腺癌肺转移的有效靶点。
Cell:北京大学陈鹏团队等开发多模态靶向嵌合体——Multi-TAC,同时招募多种免疫细胞靶向实体瘤免疫微环境
该研究开发了一个多模态和可编程平台——多模态靶向嵌合体(Multi-TAC),该平台能够将多个治疗模块集成到单一药物中,从而在肿瘤-免疫微环境内实现多种免疫细胞的同时招募以及向肿瘤的靶向结合。
师从2024年诺奖得主,北京大学刘颖团队揭示生殖系信号关闭成年期体细胞线粒体保护的新机制
该研究进一步揭示了生殖系至肠道的hedgehog通路在秀丽隐杆线虫成虫期的作用,表明该通路在成虫期促进生殖系与体细胞之间的资源重新分配,使资源更多地倾向于生殖过程而非体细胞的维持。
Nature子刊:北京大学胡家志团队揭示基因编辑的新风险——导致线粒体DNA片段整合到细胞核基因组
研究团队利用PEM-seq发现,在mitoTALEN编辑后线粒体DNA与核基因组整合序列的断点大多发生在mitoTALEN的编辑窗口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