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夜猫子”更容易抑郁,更偏爱不健康饮食,或与其肠道菌有关

 昼夜节律是一种普遍存在于生物体的内源性计时系统(俗称生物钟),大约以24小时为一个周期,控制着机体一系列生物过程,包括激素分泌、代谢循环和对病原体的免疫保护等。根据昼夜偏好(时间分型)不同,人通常被划分为早睡早起型人(“百灵鸟”),或晚睡晚起型人("夜猫子")。个体昼夜偏好对睡眠模式、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疾病发展都有着重大影响。近期,发表在《Mo

2021-11-24

Cell Rep:利用装载CRISPR的病毒来感染肠道菌或能阐明微生物组基因编辑的潜能

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成功利用DNA编辑系统—CRISPR改变了生活在哺乳动物肠道中细菌的基因组,这一进展或代表了科学家们理解微生物组的研究进展,最终有望帮助开发治疗肠道相关疾病的新型疗法。

2021-11-29

造血干细胞移植中肠道真菌菌动态变化与临床结果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研究员翟冰课题组在Nature Microbiology上,发表了题为“肠道真菌动态变化和近平滑念珠菌定植与造血干细胞移植临床结果的相关性分析”(Hematopoietic cell transplantation outcomes are linked to in

2021-11-23

这或许取决于机体的肠道菌

来自以色列理工学院医学院综合癌症中心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云雀型人群和猫头鹰型人群之间或许存在某些肠道菌群的差异;如今科学家们已经知道这两类人群之间存在一些遗传禅意,但本文通过在实验室中对果蝇进行的研究启发了科学家们分析肠道菌群对人类时间类型的影响。

2021-11-29

科学家揭示两类易恶变的结直肠息肉微生物特征

 近日,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研究团队揭示了结直肠息肉粘膜中的微生物组、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特征。该研究在《Cell Host & Microbe》上发表,题为:Genomic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mucosal symbiont involved in early-stage colorect

2021-11-22

科研人员提出烷烃代谢菌起源与演化的新证据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深部生命国际研究中心在国际权威期刊《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研究论文“A methylotrophic origin of methanogenesis and early divergence of anaerobic multi-carbon alkane metabolism”。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2021-10-27

研究人员发布最新版鼩基因组注释

 树鼩是一种与实验大鼠差不多大小的小型哺乳动物,是灵长类的近亲。由于其繁殖周期短(约6周),饲养成本低,单胎产仔数较高(每胎2-5只)等特点,在某些方面有望替代非人灵长类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和应用。目前,树鼩已被用于多种感染性疾病模型创建,是研究视觉系统与功能的很好的动物。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姚永刚团队和合作者,对树鼩开展了长期而深入的研究,

2021-10-19

Cell:科学家发现微生物重塑肿瘤微环境的新机制

  近期,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的研究团队发现肠道微生物群可通过影响单核吞噬细胞系统重塑肿瘤微环境。该研究在《Cell》上发表,题为:Microbiota triggers STING-type IFN-dependent monocyte reprogramming of the tum

2021-11-07

ANN ONCOL:低HR表达乳腺癌患者的预后:一项15年人队列分析

针对低激素受体(HR)表达(1%-9%)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指南上的建议并不明确,一些研究显示HR阴性肿瘤与HR强阳性肿瘤(≥10%)更相似。近段时间S. Schrodi教授及其团队使用了一个基于人群的15年队列,分别比较了HR低阳性肿瘤、HR阴性肿瘤和HR强阳性肿瘤患者的特征和结局。

2021-11-03

以肠道微生物为导向的代谢疾病治疗:临床转化的挑战和机遇

肠道微生物变化与代谢性疾病有因果关系,这引发了人们对设计基于肠道微生物群的治疗方法的巨大兴趣。

2021-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