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ntiers in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科研人员揭示牦牛睾丸性成熟过程中m6A修饰的调控机制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牦牛资源与育种创新团队研究发现,随着牦牛性成熟的完成,牦牛睾丸的甲基化水平逐渐增加。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细胞和发育生物学前沿(Frontiers in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N6-甲基腺苷是真核生物中最突出的信使核糖核酸修饰,近年来,研究证实了N6-甲
科研人员开发全新的药物-药物相互作用事件预测方法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魏冬青课题组在生物信息学顶级刊物《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IF:11.622)上发表题为“MDF-SA-DDI: predicting drug–drug interaction events based on multi-source drug fusion, multi-source f
Nature:科研人员阐明史前泛欧亚语系起源于中国北方的粟作农业人群
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一直是人类学研究关心的终极命题。过去几十年的研究表明,仅仅通过单一学科的研究还不足以全面阐明人类及其文化的演化史。史前人类说何种语言,这些语言又如何一步一步传播、扩散?各类语言在扩散的过程中是否发生过人群的基因交流和不同文化的演替?语言扩散、人群迁徙和文化传播三者有怎样的关系?语言学、考古学和古DNA被认为是研究古代人
研究人员培育出人类永久性新生儿糖尿病犬模型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科研人员及其合作者利用单碱基编辑器对葡萄糖激酶进行点突变,培育出首例人类永久性新生儿糖尿病犬模型。相关论文以Generation of permanent neonatal diabetes mellitus dogs with glucokinase point mutations throu
科研人员在兔模型上实现拉曼探针术中前哨淋巴结的准确定位和微创手术
前哨淋巴结 (Sentinel lymph node, SLN) 是恶性肿瘤发生淋巴转移的第一站淋巴结,对恶性肿瘤区域淋巴结的转移情况及指导淋巴结清扫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前哨淋巴结活检可以在保证肿瘤安全性的同时,有效避免不必要的大范围淋巴清扫,减少淋巴水肿、感觉障碍等诸多并发症。随着诊断技术的发展,筛查的普及,目前临床中应用的前哨淋巴结定位技术包括染料法、放射
科研人员揭示地膜残留短期微生物响应机制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虫害与生物安全创新团队开展了地膜残留短期影响与生物降解研究,揭示了棉田地膜微塑料残留在短期内对土壤微生物及其代谢功能的影响规律,挖掘出一些具有潜在地膜微塑料降解功能的细菌,为陆地土壤中微塑料残留的安全性评估和农业面源污染降解治理提供了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危险材料杂志(Journal of Hazardous Mat
科研人员成功解析农药啶菌噁唑的环境降解产物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药应用风险控制创新团队提出了一种农药环境降解产物三步鉴定新方法,成功应用解析了我国创制农药啶菌恶唑的环境降解产物。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危险材料学报(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上。据徐军研究员介绍,通常农药进入环境后,受生物及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发生降解,可能失去或降
科研人员建立靶向RNA的病原检测新方法
病原感染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问题,对临床诊断和治疗造成负担。临床上,传统的病原鉴定主要以培养和生化检测为基础,但随着下一代测序技术的不断进步,宏基因组测序(mNGS)提高了病原检测的效率,并有助于识别难以培养的病原微生物;测序识别抗生素抗性微生物也为改善治疗方案提供了依据。然而,mNGS在临床应用方面仍面临障碍,尤其是当检验样品总量少、样
科研人员提出相分离调控线粒体基因组空间秩序的模型
《自然-结构和分子生物学》(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以长文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刘兴国研究组题为Phase separation drives the self-assembly of mitochondrial nucleoi
研究人员利用金属纳米粒子研发定位成像药物载体
据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消息,该学校生命化学工学院研究团队利用重金属和蛋白质相互作用成功研发金属纳米粒子的合成技术,同时利用该技术研制出定位成像的药物搭载体。现有的物理化学方法合成金属纳米粒子难以在生物体内使用。普遍研究方向是通过生物技术将还原力强的蛋白质对金属纳米粒子进行生物合成。但进行生物合成的微生物对金属种类和浓度限制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