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科研人员发现桑树有两套染色体基数
桑树是重要的生态和经济树种。我国科研人员最新研究发现,染色体的融合断裂使得桑树拥有两套染色体基数。这项研究打破了以往“一种生物只有一套染色体基数”的认知,为准确绘制桑树亲缘关系“家谱”奠定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已由学术期刊《园艺研究》在线发表。“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承载体,染色体的研究可以为物种的起源、进化和亲缘关系的解析等提供重要借鉴。”论文通讯作者、西南大学家
Metabolic Engineering:科研人员建立蜘蛛丝蛋白高效分泌生产平台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钱志刚、夏小霞课题组合作在代谢工程与合成生物学领域知名期刊《Metabolic Engineering》发表题为Secretory production of spider silk proteins in metabolically engineered 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for spi
Cell:亚裔研究人员获得美国顶级研究奖的频率远远低于他们的白人同事
根据发表在2022年2月3日的Cell期刊上的一篇标题为“Underrepresentation of Asian awardees of United States biomedical research prizes”的评论文章,在美国,亚裔研究人员获得顶级研究奖的频率远远低于他们的白人同事。
研究人员揭示氮营养与植物减数分裂起始的联系
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生物配子产生和世代交替的核心事件。减数分裂起始是细胞有丝分裂向减数分裂的转变,标志着生物体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转变。氮素是植物必需的大量元素,是植物生长发育和农作物产量形成的重要限制因子。氮缺陷往往导致植物育性降低,而对其分子机制却知之甚少。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程祝宽研究组利用图位克隆技术,在水稻中鉴定到一个新的减
New Phytologist:科研人员利用根系解剖结构揭示草原植物根系功能
通过根系性状理解根系功能及其对植物生长、生态系统过程和功能的影响是根系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根的解剖结构是理解根系功能以及根系结构与功能关联的关键基础。然而,目前关于单子叶和双子叶草本植物的根系解剖结构及其揭示的根系功能的研究较匮乏。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白文明研究组以内蒙古典型草原常见的32种植物为研究对象,从根系解剖结构
科研人员研制出全自动椎体骨折AI影像工作站
中国每年有超过110万司法鉴定案件涉及法医临床鉴定,人体脊柱骨折鉴定是法医临床鉴定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项目之一。在脊柱骨折鉴定过程中,法医需要凭经验分析伤者的影像学资料并根据骨折严重程度(轻度骨折为Ⅰ级、中度骨折为Ⅱ级、重度骨折为Ⅲ级)为每一块椎体进行骨折分级诊断。由于脊柱骨性结构复杂且椎骨为不规则骨,易造成遗漏诊断或争议诊断。同时,由于法医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
上海交大科研人员首次提出强迫症的发病可能和染色质结构失调有关
强迫症(OCD)在世界范围终身患病率可高达3%,其病因复杂且病理不清,影响因素可包含环境和基因。现阶段强迫症发病机理研究难点之一就是:两者间是通过什么途径相关联从而导致疾病的产生?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证明超罕见但可能具有高外显率的突变,可能是精神疾病发病机制的一个重要因素。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林关宁教授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王振
科研人员提出新方法评估典范分析中解释变量的相对重要性
典范分析(canonical analysis)是生态学多元统计的核心分析方法,主要用于量化环境因子(解释变量)对多物种生物群落(响应变量)的决定作用。由于涉及参数较多,典范分析中的对具有多重共线性的解释变量的相对重要性评估是个尚未解决的难题。以往的分析使用简单效应(simple effect)、边际效应(marginal effec
研究人员揭示共生总基因组可视为宿主和肠道微生物适应性进化的实体单元
过去我们认为动植物的自身遗传物质及其所处周边环境决定着物种的性状。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一些共生的微生物对宿主表型也有至关重要影响。事实上,宿主遗传和肠道微生物两者并非各自独立、互不影响,它们间存在着广泛而复杂的互作关系。“共生总基因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和范式来理解生物体:即所有动植物都是由宿主和相关微生物构成的“共生总体”(holobion
Nucleic Acids Research:科研人员开发干扰HIV-1病毒组装的RNA纳米材料
近日北大未来技术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陈匡时课题组基于RNA纳米技术发展了一种可干扰HIV-1病毒在细胞膜上组装的RNA纳米材料。该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学术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 (IF = 16.971),题目为“Rational design of self-assembled RNA nanostructures for H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