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揭示MeCP2蛋白结合羟甲基化的CA重复序列,保护CA重复序列免受核小体入侵
2021年6月30日讯/生物谷BIOON/---雷特综合征(Rett syndrome)是一种严重的神经发育障碍,主要是由基因MeCP2(methyl-CpG-binding protein 2, 甲基CpG结合蛋白2)突变引起。最初,MeCP2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脑蛋白,它通过它的甲基结合结构域(MBD)与甲基化的CpG(mCG)结合,起到转录抑制的作用。然
Nature:早期肺癌细胞或会“拉拢”免疫细胞来帮助肿瘤入侵肺部组织
2021年6月18日 讯 /生物谷BIOON/ --巨噬细胞在塑造肿瘤微环境、肿瘤免疫力以及对免疫疗法反应上扮演着关键角色,同时其也是开发新型癌症疗法的重要靶点;然而,调控巨噬细胞时非常困难的,因为目前研究人员缺少对肿瘤巨噬细胞区室分子和功能多样性的理解,巨噬细胞产生于两个不同的谱系,组织驻留的巨噬细胞能在局部自我更新,其并不依赖于成体的造血过程,而短命的单
JEM:头颈癌细胞或能拦截附近的健康组织来促进癌细胞的进一步入侵和扩散
2021年5月31日 讯 /生物谷BIOON/ --新生肿瘤的产生及肿瘤的复发,一部分归因于横向入侵,其在鳞状细胞癌中会经常发生,且会让患者的存活率下降。头颈癌是世界上第六大最常见的癌症类型,每年都有60万新发病例。目前有高达一半的头颈鳞状细胞癌患者会经历肿瘤的复发或新生肿瘤发生,患者机体的肿瘤经常会发生扩散且难以进行治疗。日前,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Journ
Sci Immunol:特殊酶类或能抵御多种病原微生物的入侵从而保护机体皮肤免受损伤
2021年5月28日 讯 /生物谷BIOON/ --人体会不断暴露于多种环境因素中,比如病毒、细菌和真菌等,但这些微生物似乎并不总是会引起机体皮肤的反应,而机体皮肤的职责是检测并保护机体免于外源性危险之中,其通常能够容忍暴露于环境中的多种微生物和化学物质;截止到目前为止,研究人员并不清楚这是怎么发生的,即为何机体皮肤不会持续报警并发炎?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
激素调控外来植物入侵研究取得进展
外来植物成功入侵机理研究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天敌逃逸假说认为,入侵植物在引入地会逃逸掉大量专食天敌,因此入侵植物将用于防御资源投资到生长,进而生长更快、更具竞争力。尽管该假说合理解释了外来入侵植物为何具有更强的生长优势这一科学问题,但对其背后的生理生态学机制仍缺乏深入探讨。植物体内诸多激素能够调控自身的生长发育以及对天敌的防御。其
Nat Commun:揭示T细胞借助微弱的驱动力检测外来入侵者的分子机理
2021年5月7日 讯 /生物谷BIOON/ --此前研究人员认为,作用于配体参与的T细胞受体(TCRs)的机械力会参与到T细胞的抗原识别过程中,然而这种机械力的大小、扩散程度及时间行为并未被很好地进行研究和定义。日前,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题为“Temporal analysis of T-cell receptor
沙粒病毒入侵抑制剂研究获进展
近日,Journal of Vir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生物安全大科学研究中心肖庚富学科组、王薇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Screening of Botanical Drugs against Lassa Virus Entry(《靶向拉沙病毒入侵的植物药物的筛选与鉴定》)。该研究筛选得到阻断拉沙病毒的入侵抑制剂,并
PNAS:心脏病药物苄普地尔在体外有效抑制SARS-CoV-2入侵人体细胞
2021年2月23日讯/生物谷BIOON/---在过去的20年里,有三种人畜共患的β冠状病毒进入人类群体,引起严重的呼吸道症状,死亡率很高。COVID-19大流行是由SARS-CoV-2引起的,SARS-CoV-2是这三种冠状病毒中最容易传播的一种。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针对任何冠状病毒的预防性治疗方法获得批准,而且虽然有几款针对SARS-CoV-2的有效且广泛
利用种群基因组途径揭示褐家鼠大规模入侵新疆的过程
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是全球性的家栖性害鼠。褐家鼠入侵新疆地区是近半个世纪以来较典型的“生态入侵事件”,已经给新疆居民的生活和生产带来困扰,但似乎并未引起广泛关注。20世纪70年代末,科研人员首次在吐鲁番发现褐家鼠,到本世纪初期,褐家鼠几乎已遍布新疆全境的160万平方公里。20世纪60年代,兰-新段铁路的开通使京
当隐孢子虫入侵时,肠上皮细胞通过受体NLRP6发出危险警报
2020年12月30日讯/生物谷BIOON/---为了有效地对抗感染,身体首先要感知到自己遭受入侵,然后受影响的组织必须发出信号,聚集资源来对抗入侵者。了解更多关于这些病原体识别和反应的早期阶段,可能会在预防感染或治疗因免疫力过度活跃而导致的炎症性疾病时,为科学家们提供至关重要的线索。这就是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兽医学院的研究人员领导的一项新研究背后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