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科教优势如何变成创新发展优势

如何将科教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是由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推动城市转型发展的关键。武汉市通过与在汉高校合作共建一批工业技术研究院,努力探索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今年2月28日,武汉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理事会成立,标志着武汉首个工业技术研究院正式启动运行。“光电工研院承担着‘掘金’武汉科教资源、打通光电产业创新链的重任,要争取在3年内,发育成为一个能自主‘造血’、顺畅运转的成熟主体。

2013-05-10

Cell Res:成功培养出iPS克隆

来自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浙江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所等多处国内研究机构组成的研究组获得了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研究的最新突破性机制:成功培养出了四头iPS克隆猪。这是首次在世界上获得成活的iPS克隆猪,有助于在大动物上应用iPS技术的发展。相关成果以letter的形式公布在Cell Research杂志上,目前论文免费。

2013-01-11

循环中的肿瘤细胞得了漫游癖

据研究人员报道,在癌症病人血液中循环的肿瘤细胞会发生个性变化,这种变化会导致癌症扩散到新的身体部位。这些发现提示了一种可能性,即在发生这一变化时所产生的分子可能是生物标记物,这些生物标记物会反映病人对治疗产生的可能的响应,或者它们可作为新的癌症药物标靶。 当一个胚胎发育时,某些细胞会从留守的上皮细胞变为漫游的间充质细胞。

2013-02-01

III期研究显示,ABRAXANE®联合吉西他滨治疗晚期胰腺癌有显著生存优势

Abraxane联合吉西他滨优于吉西他滨单药,主要终点、关键的次要终点以及各患者亚组均显示,结果有统计学意义和临床意义 预定于1月25日(周五)在ASCO的胃肠道癌症研讨会年会上口头呈报 瑞士布德利--(美国商业资讯)--Celgene Corporation (NASDAQ: CELG)的分公司Celgene International Sàrl今天宣布...

2013-01-28

Cell Stem cell:获得连续克隆26代实验鼠

日本理化研究所科研人员在7日的美国《细胞—干细胞》(Cell Stem cell)杂志网络版上报告说,他们借助用克隆动物培育克隆动物的“再克隆”技术,成功地用一只实验鼠培育出了26代共598只实验鼠。 克隆技术面临的一大课题是克隆动物生育率低下,繁殖代数越多,生育率越低。迄今为止,实验鼠繁殖6代、牛繁殖两代就达到了极限。一旦提供可供克隆的细胞的动物死亡,遗传信息就会断绝。

2013-03-14

原研药与仿制药:创新与竞争的循环

梯瓦制药公司(Teva Pharmaceutical Industries Ltd.) (简称Teva)是以色列最大的上市公司,全球最大的仿制药生产公司,市值大约为200亿美元,2007的总销售额超过70亿美元,它在全球的直属运营部门将遍及50多个国家,员工数量超过2.5万人。

2013-03-04

Science:受到惊吓的蚱蜢会减缓土壤养分循环的速度

在捕食性蜘蛛在场的情况下,惊恐的蚱蜢经历了关键性的代谢及化学变化。如今,研究人员证明,当处于应激状态的蚱蜢死亡并开始分解时,它们的身体变化会减缓死亡的植物性物质被土壤微生物分解的速度,并影响养分的循环速度。他们的发现与普遍认为的植物来源的物质比动物及它们的天敌对调节土壤养分循环的过程要更为重要的观点是相抵触的。

2012-11-18

Advanced Materials:新技术可以捕捉和保存血液循环中的癌细胞

2012年12月17日,来自日本理化研究所高等理工学院和洛杉矶加州理工大学的科学家报道了一项研究结果:一种全新的类似于尼龙搭扣样的纳米级装置可以捕捉和释放从原发肿瘤上脱落并进入血液循环的肿瘤细胞。这种新纳米技术可以用来进行肿瘤诊断和为研究癌症如何蔓延到整个身体的机制提供更深刻的理解。该设备提供了一个简便和非侵入性的诊断转移癌的检查方法,可以替代当前的活检。

2013-01-03

Chem & Biol:开发出用以追踪癌细胞在机体中循环的新型荧光蛋白追踪技术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Chemistry & Biology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来自美国阿肯色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型技术,其可以帮助研究者标记循环在血液中的肿瘤细胞并且对其进行追踪,这将大大帮助研究者们理解癌症的扩散机制以及如何有效抑制癌细胞的扩散。

2014-05-12

JASN:血液循环因子suPAR或与引发肾衰竭原因相关联

2012年11月26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Nephrology (JASN)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来自拉什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者表示,易患肾脏衰竭的病人,其更易于在血液循环中存在高水平的特殊因子。

2012-11-26